作文素材积累——文化自信
【主题阐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优秀时评】
典籍里的中国①,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金句,放在开头非常亮眼)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无穷魅力。(扣题,将题目从一档电视节目跃迁到华夏文明,引出下文谈文化自信、历久弥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么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オ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干年历久弥新、熠生辉,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兼容井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日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从黄炎传说,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宋元明清,中华文明如同一颗宝库,任何一个元素、一个阶段,都能泛荡起弥足珍贵的涟漪与碧波。(阐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建议背诵)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有新火相传、一脉相系。诸子百家,到奏赋汉歌,再到唐诗宋词,又
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文化的載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普和洋溢彩,如同在华夏文明千年长河海洗与打磨的五鹅卵石,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智慧之味。(阐述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因,谈及其中原因之一的文字也能扣题)
文明在历史更迭,文化自信屹立长存。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文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与优秀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精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金句注意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具绚烂的光辉。(谈文化自信,这一段务必提及,我们对新时代的文化更应该自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携带者、继承者和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推向高潮,必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激发各级党组织战斗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范作用、发挥人民众的主体作用。2021年是中国共产建党100周年,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必定要从党史中寻密码钥匙,提振文化自信的根源与动能。(对策部分这一段论述不落窠臼,讲述的是如何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发扬华夏文明)
附:①《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名言好句】
1.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3.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党100周年素材
4.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抱残守缺、复古守旧,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5.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丢失了它,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精神家园。
7.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筋骨软弱,就无法坚强独立,而灵魂空虚,必然会迷失方向。
8.现如今,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相互交融,文化力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而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9.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逍遥游》
句子释义:现代工业文明进入中国后,如影随形的西方文化也呼啸而来,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人们热烈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成了一个流离失所的弃儿。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满怀失落的一问。当我们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丢掉的是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归宿,丢掉的是一个民族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这时,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就成了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10.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家]
句子释义:这句话说的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之道。意思是,我们首先要懂得欣赏自身之美,然后要学会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学习,最后达到和谐相处、共同繁荣。
【事例素材】
1. 全民抗疫期间,写在日本捐赠物品上的诗词着实火了一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饱含文化温情的诗句,让我们感动于异邦友人的浓浓善意,又震撼于民族文化的温暖和美好。这些诗句穿越千年而来,感染力却丝毫未减,我们写上一篇长文,也未必能比它们引发更多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李子柒,90后美食视频播主,当今中国第一“网红”。李子柒在海外的人气比在国内还高,从她沾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中,西方人体会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美妙,并为之深深折服。央视称赞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的海外爆红不仅增强了我们
的文化自信,而且也让我们认清了一个道理:融入生活的文化更能打动人。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李子柒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
3.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热播,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曾几何时,我们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更好,外国的月亮更圆。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身边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必将带来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4. 大化、明治、昭和……日本历史上的247个年号,全部出自中国典籍。其于2019年公布的最新年号“令和”,虽然出自日本古籍,但其原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仍然是无法否认的中华文化。这件小事再次
证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民族基因并不比别人差,我们的璀灿文明曾经被异邦学习,甚至传承至今。只要选择正确的道路,别人能做到的中国人都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5. 一直以来,故宫给人的印象是古老、庄严,甚至“高冷”,让人感觉难以亲近。而如今的故宫已经成为一个“网红”,它开发的文创产品已经突破了一万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9.4分,超过当年最红的影视剧。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的“网红”之路,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有力践行。通过一系列文化创新,故宫的面孔不再呆板和僵硬,而是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亲和力,从而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双赢。像故宫这样,把传统文化变得好看、好听、好懂,让它们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最爱,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6. 2018年,意大利著名奢侈品牌“D&G”遭到了中国人的强烈抵制。起因是它发布了一段视频广告,对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习惯极尽歧视、挖苦之能事。这起纷争所折射出的,是部分西方人的无知和狭隘。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缺乏必要的认可和尊重,才是导致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世界上本来就是多种文明并存,各有各的精粹,各有各的璀璨,如果以浓浓的自我优越感示人,必将遭人反感。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各美其美”,还要懂得“美人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7.在急功近利者眼里,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纷纷弃之如敝履。然而,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却不这样认为,在争分夺秒的送餐路上,他还会抽时间背诵唐诗宋词。在2018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雷
海为一路逆袭,最终夺冠。成名之后,他拒绝了许多高薪聘请,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了一名诗词教研老师。在艰辛孤独的打工之路上,是诗词给了雷海为温暖和慰藉;在一夜成名的巨大成功之后,是诗词让他保持了淡泊和清醒。那一首首穿越千年时光而来的唐诗宋词,开阔了他的视野,滋养了他的心灵,让他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人生。貌似无用的传统文化,彻底改变了雷海为的人生。先贤庄子曾经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