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了一系列历史、革命题材的优秀作品,东方卫视出品的主题节目时间的答卷》便是其中力作。这档节目围绕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核心品质,构建出“忠诚”“初心”“血肉”“公仆”“自强”“胸怀”“奋斗”“担当”8个篇章,用电视艺术再现了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时间的答卷》在东方卫视播出的同时,在哔哩哔哩、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同步上线,上线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该节目开播以来居同类节目排名第一,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发文点评,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达到4.7亿次,社会影响十分广泛。一、“故事—人物—品质”的主旋律诠释手法无论是立足顶层设计,还是寻求终极表达,《时间的答卷》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共产党员共性的“品质”上。“品质”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的、形而上的,更何况,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博大精深,要想用短短八期节目将其讲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间的答卷》选择从小切口切入,选准选好故事原型,打通了“故事—人物—品质”的主旋律表达脉络,用碎片化的故事展现鲜活的人物,再从具体的人物窥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层层递进,升华拔高,让革命故事鲜活生动,不空不“虚”,使得观众在历史沉浸中接受精神洗礼,构建精神谱系、赓续精神血脉。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把“基础”打好,才能让终极表达被观众所接受。为了让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被观众所接受,在叙事模式上,围绕同一品质,每个主题都选择两位共产党人的故事,让他们进行一场“跨时空对话”,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
“讲故事”的目的,还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内核,在《时间的答卷》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可以用一个“关键
词”来概括,卢绪章身上的关键词是“差异性”:表面是八面玲珑的商人,生活光鲜亮丽、声犬马,实质上是忍辱负重的中共地下党人,家风勤俭、生活朴素。在这种“表里不一”的“差异性”中,“要掌千
金,而甘清贫”的“八月风荷”形象跃然荧幕,让人印
象格外深刻;拉齐尼身上的关键词是“传承”:从拉齐尼与父亲之间充满仪式感的戍边传承,到拉齐尼与孩
子之间对未来传承的畅想,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忠
诚的品质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言传身教中薪火相传;龙思泉身上的关键词是“形象”,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红军男卫生员”,但他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发生着不断的演变,最后出现红军坟前“女菩萨”这样一个形象,在这一形象的演变过程中,人民众与红军战士之间的血肉亲情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期节目人物关键词的选择上,节目组会做一些刻意的编排,比如在“公仆”一期中,对于焦裕禄和毛相林这两个人物,他们有着共同的关键词:敢想、敢做、实
【作者简介】 马若晨,女,河南邓州人,西南大学国际学院讲师;
      范文静,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影像传播,视觉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民俗资源利用与影视竞争力提升研究”(编号:2017J044)成果。马若晨  范文静
《时间的答卷》:主旋律荧屏塑造的话语新篇
TELEVISION  RESEARCH荧屏广角干。他们是以共同的精神面貌完成了“公仆”的责任使
命;而在“胸怀”这一主题里,对于马海德和林占熺,
则分别抓住他们截然相反的两个关键词——“留下
来”和“走出去”。马海德是美国人,他受到中国共产建党100周年素材
党人理想信念的感召,选择“留下来”,留在延安,成
了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而另一位共产党
人,被称为“世界菌草之父”并拒绝美国高薪工作留
在国内的林占熺,为了支持我国对外援建工作,带着菌
草工作走出去,让菌草遍植世界106个国家,搭建起中
国与世界和平的桥梁。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构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落地和深入阐
述,才使得“品质”这一形而上的表达落到实处。于
是,我们看到:一个“忠诚”,连接了80年前来自山城
重庆的卢绪章和80年后来自帕米尔高原的拉齐尼;一
个“公仆”,连接了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和
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支书毛相林;一个“血肉”,连
接了解放前的“红军菩萨”龙思泉和建国后的“草原
母亲”都贵玛;一个“初心”,连接了共产党的先驱者
李大钊和当代好书记陈庭元……他们截然不同,他们
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民
族,但他们却又如此相似,他们共同诠释了何为“忠
诚”、何为“初心”、何为“血肉”、何为“公仆”。因此,
我们看《时间的答卷》,既不会感觉到大而无当的空
洞,也不会感觉到细枝末节的琐碎,而是能够在层层
递进中体会到深度,在层层叠加中感受到力量,它既
有艺术形式上的突破,也有思想深度上的厚度。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人交出的答案,便是由这无数故事、无数人物中提炼出来的聚沙成塔的共
产党人的品质。在诠释手法上,《时间的答卷》从故事
上升到人物,再从人物上升到品质,这也是这一节目最
终的旨归所在。
二、戏剧演绎与文化纪实的相辅相成
尼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讲道:“任何讲述事实的形式之所以重要,是因其产生的影响会发挥
巨作用。”[1]《时间的答卷》在讲故事的手法上融合了
多种要素。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场,都可以看到一场“戏剧重现”和“文化纪实”的双线交织。其中,由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陈辰穿针引线,由当红明星演员充当“演绎者”,进行了一场场景重现,再加以历史见证者、亲历者或者研究者的真实讲述,三者交相辉映,让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精神品质穿越时空,与千千万万生活在当下年代里的观众得到心灵上的共鸣。
从百年党史中精选的具体人物出发,《时间的答卷》邀请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饰演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英雄人物。来到现场的嘉宾中,既有刘佩琦、李光洁、潘斌龙等一众“老戏骨”,也包括陈赫、胡歌等许多当红明星和青年演员。《时间的答卷》在兼顾老一辈观众的同时,也在全力争取年轻受众体。“在大众媒体中,由‘闪亮的明星’充当优质信息源对传播说服效果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2]这些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与故事的倾情演绎,带着观众穿越历史时空,进入红历史之中。《时间的答卷》在表现人物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力求还原人物本身的精神面貌。与此同时,无论是老戏骨还是当红明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高,为了达到与原型人物较高的相似度,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在首期节目中,胡歌主动请缨演绎了一位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在风雪弥漫的边境线上,拉齐尼努力
跋涉为边防官员做向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忠诚和坚守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据了解,为了演好拉齐尼,胡歌在背后做了大量功课,还专门学习了新疆普通话。节目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花絮”让人动容:当他按照原型人物的形象装扮好,拉齐尼的儿子拉迪尔看到之后愣住了,转身对工作人员说,“他有点像我爸爸”。像这样用心的演员还有很多,为了保障李大钊扮相的高水准,李晨特意请来电影《1921》的化妆师;为了保持创作状态,老戏骨刘佩奇始终在片场与演互动;为了演好一个奔跑镜头,饰演18岁红军战士龙思泉的荣梓杉开机前充分热身高抬腿。节目通过演员的演绎和真实历史情景的重现,把观众拉到另一个叙事空间和语言体系中,既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沉浸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又是对这一宏大题材下的节目进行的有效节奏调控,同时也是厚重党史在新时代重获生机的方
2021
式探索和成功见证,当然,与之相得益彰的还有嘉宾的选择。
在邀请的嘉宾中,既有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有相关历史的研究者。比如第一期以“忠诚”为主题的节目中,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卢绪章和拉齐尼,现场邀请到卢绪章的女儿,齐尼生前的战友、牺牲时的见证者以及11岁的儿子,也邀请到提孜那甫乡副乡长、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在第二期以“血肉”为主题的节目中,既请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
包括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也包括多位“国家的孩子”,特别是都贵玛额吉养大的孩子扎拉嘎木吉和宝德——他们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还请到了《国家的孩子》作者萨仁托娅;第三期节目“初心”中,请到了李大钊的孙子李建生,李大钊学生李梅羹的儿子李慰严,也请到了小岗村村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在第四期节目“公仆”中,请到了《焦裕禄》电视剧的编剧何香久,焦裕禄救下的命悬一线的孩子张继焦,兰考大逃荒的亲历者,下庄村的村民以及第一位走进下庄村采访的记者。
每一个亲历者、见证者,都见证过这些英雄人物的某一个侧面,在还原英雄往事的过程中,他们站在不同的维度,透过不同的视角,就如一块块“拼图”,共同拼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英雄人物,足以见出节目制作者在文化纪实方面所下的苦功。最后,再加以生动鲜活的戏剧演绎,将一个个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呈现在眼前。
三、真实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彼此赋能
在《时间的答卷》拍摄之前,制片人、总导演以及主持人陈辰曾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的制作,《时间的答卷》无疑是在此之后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文化纪实节目的再度创新,其凝练的题材、多样的手法、高超的艺术价值,足以显示他们用时间下足的苦功。
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谁能更早抢占技术的先机,谁就能更早抓住观众的视线。为了更好地把戏剧重现与文化纪实巧妙地融为一体,《时间的答卷》采用一系列新媒体表现手段,既有和英雄人物的跨时空对
话,也有对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更采用裸眼3D 实景等超前艺术手法,对影视化演绎和沉浸式采访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这种穿越时空、真情实感的对话,形成了虚实相交、动静结合的效果,整个演播室变得层次化和立体化,打破了剧场的形式边界,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你要像八月风荷,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是周恩来对卢绪章的一段寄语,在第一期节目“忠诚”中,就用了“八月风荷”一词来形容卢绪章的英雄风骨。节目请到了卢绪章的女儿卢兵,根据她的回忆,小时候自己家里挂了一幅画,画的便是荷花。在访谈现场,节目沉浸还原了这一陈设场景,生动展示了“八月风荷”的英雄风骨,让人印象深刻。
在讲到拉齐尼牺牲的场景时,节目通过逼真的氛围塑造,把人们带回了英雄舍身救人的瞬间。在讲到拉齐尼被救上岸双手依然保持托举姿势时,全场观众潸然泪下,此时,借助虚拟技术,现场的“天空”纷纷飘下“雪花”,让人分外动容。再比如,在以“血肉”为主题中,节目组运用裸眼3D实景等艺术手法,高度还原了呼和浩特站等历史现场,让都贵玛当年养育过的孩子们时隔半个世纪,一起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回忆往事。在节目“公仆”中,泡桐花飘落的3D影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屏幕上的泡桐花与舞台上出现真实的泡桐花交相辉映,同时响起画外音:“我多想看到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啊,泡桐花开了,记得告诉我。”
这些电视化、艺术化的手法,强化了戏剧张力。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陈辰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把这些手段的创新比作指向月亮的手指,最后的目的还是让人们看到“月亮的光辉”。正如陈辰所说,这一切艺术手段的运用,最后指向的都是共产党人最崇高、最朴实、最恒久的精神品质。每一种艺术手段的使用都有其寓意,比如,在每期节目的开场,都会让具有同一品质的两位党员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一艺术手法,暗示着冥冥中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昭示出这一精神品质的存在是共性而非个例。要想引导观众更好地看到“月亮的光辉”,必须在尊重互联网时代观众的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手段加
TELEVISION  RESEARCH荧屏广角以引导。但是,这一切背后,更重要的还是要符合历史
的真实,以真实的故事感人、以真实的情感动人。
以此为旨归,求真、求实、求细是《时间的答卷》节目开播以来带给观众最为直观的感受。节目中出现
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史料、视频,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包括卢绪章在广大华行的捐股报告、遗物里的一
张账单;拉齐尼朋友圈里他献给建党百年的小诗《南
湖》;《国家的孩子》的作者萨仁托娅拿出的1960年
内蒙自治区专门拨款100万元在内蒙建保育院时的档
案;李梅羹的儿子李慰严拿出了珍贵的家书;其中有
不少资料都让人热泪盈眶。比如焦裕禄坐过的藤椅,
上面有个破洞,那是因为焦裕禄长期患有肝病,因为
肝疼,他便时常拿出钢笔、茶缸盖儿等东西来顶住肝
部止疼,时间久了,藤椅的右侧就被顶出这样一个大
窟窿。在这些资料背后,是创作团队的不懈努力。在长
达一年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先后前往遵义、延安、
兰考、小岗村等地进行走访,他们还阅读了海量的报
告文学,拜访了全国各地十几位党史专家。这些深入、
细致的走访,不仅为节目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素材,
也保证了影视演绎与英雄人物现实中的言行举止相
吻合。
节目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把这些资料从历史中“盘活”,而这些资料也给节目提供了真实性支撑。正
是依靠求真、求实的态度,保证了节目的真实冲击力,
让这档节目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到位。亨利·詹金斯在
《融合文化》中提出“情感经济”的概念,情感会影响受众的观看选择。[3]因此,正能量的传播不能强行植入,需要的正是这一人一物之间的“润物细无声”。节目对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品质的歌颂,靠的不是主观的情感宣泄与刻意煽情,而是依托有细节、有温度的事实,将精神厚度推到最高点,达到精神高度和情感需求的高度协调,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人心。这是对历史、对时代,也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作为一档主流媒体推出的,以电视化、艺术化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的节目,《时间的答卷》无论是在创新语态还是在诠释手法上,都具有开拓性的表达。而
这档节目选择在2021年“七一”前夕与观众见面,其目的无疑是用高昂的主旋律基调、精湛的艺术品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但是,这样一档节目更大的意义所在,并不止于服务于对建党百年这样一个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念。在前行的道路上,还有更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攻克。东方卫视这份形轻意重的“答卷”,在纪念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今天的人们传递忠诚的品格、信仰的力量、积极的精神面貌,激励着更多人们学习党史、传播党史,让红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新时代书写下全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