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LLECTION
往事
在大历史中,还原百年前青春的“后浪”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鄂璠
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的1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的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一个世纪之后,《留法岁月》剧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追寻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足迹,“留法岁月”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深深地触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我父亲过去说过,他善于走山路。”
直到这次回来,坐了汽车以后,何峻才体会到父亲所谓的“善于走山路”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这条路真是起起伏伏、高高
低低的。而此时已生出华发的何峻还感觉到,这一趟是必须要回来的,不回来的
时隔5年之后,汪力文再一次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随着年岁增长,每年回
乡给自己的父亲扫墓,成为一件愈发困难的事情。汪泽楷的墓碑上,清晰地印刻着11个大字: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是立墓的20周年整,当年汪泽楷他们那代人对如何救国的探究与追寻,仍能
“我
父亲叫汪泽楷,他是1919年10月份(编者注,实际应为12月9
日)第9批(编者注,实际应为第11批)到法国去的。”79岁的汪力文介绍道,当时与父亲同去法国的有150多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
便是其中之一。
话,“这一生总是欠了一些什么事情”。这位善于走山路的父亲,名叫何以端。100年前,他从自己的家乡四川营山出发,漂洋过海去了法国,2018年10月,在他去世40年后,他的儿子何峻第一次回到了这里——
父亲当年出发的地方。25岁的汪泽楷、20岁的何以端,一个在1919年12月9日从湖南出发,一个在1920年11月7日从四川启程,他们都登上了驶往法国的邮轮。
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的1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他们之中,出发时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54岁。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的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
出发:“法兰西,我们来了!”
汪力文,第11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汪泽楷之女;何峻,第18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何以端之子。两位勤工俭学生后代回老家祭祖的故事,被陶涛捕捉到镜头中,安放在了重大主题主线纪录片《留法岁月》第二集的开场中。
陶涛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电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留法岁月》总导演,很早就对一个多世纪前的几次留学浪潮充满了好奇。“1895年至1915年左右,民间兴起留日浪潮,我曾祖父、三位外曾祖叔父都是留日学生,我对于他们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
时代背景下走出国门的经历充满好奇;在随后出现的留法潮中,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近400位湖南人,为什么一个内陆省份会出现那么多渴望留洋的青年,也让我这个湖南人感到非常惊讶,我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到开拓精神的源泉。”
建党百年献礼。
但拍摄这样一部历史纪录片,将
庞杂的史料以正确的历史观,纳入一
个融贯论的整体解释框架,来“准确如
是”地讲述过去,是非常难的。陶涛还
是决定接受挑战,最关键的是,他自己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
追寻革命先驱们伟大的足迹,中央广播
电视总台影视剧中心于3月初在纪录频
道推出了《留法岁月》,通过对追寻理想
一代的勾勒,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者的记
录,对新中国创建者和建设者的致敬,
池建新
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总经
理,《留法岁月》制片人、总撰稿
著名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中央
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总经理池建新
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纪录片“老兵”。
从《百科探秘》到《创新无限》,从《文明
密码》到《中国手作》,记录这个时代、
记录美好生活,是他不变的初心。2019
年夏天,历时五年、辗转13国拍摄的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爆红,成为当之
无愧的现象级国产纪录片,豆瓣评分
9.4,微博热搜刷屏4亿,并获得了2019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系列
纪录片”、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
年度作品和最佳编导双奖等奖项。作为
《手术两百年》总制片人,池建新及其
团队用故事化讲述、国际化表达,填补
了国内医学纪录片的制作空白,唤醒
了公众的科学意识。这一年,池建新获
得“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殊荣。
陶涛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影电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留
法岁月》总导演
陶涛是湖南长沙人,现任中国视
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
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网络视
听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学术
委员。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绿
空间》创作主编、系列纪录片《故宫
100》策划,创办江苏卫视大型电影文
化类演播室节目《一票难求》,策划纪录
电影《HELLO北京》获第32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担任IP纪录电
影《人间世》监制、导演。导演纪录片作品
《西藏班的新学生》获全国少数民族题
材电视骏马奖一等奖,纪录片《曾经是
神童》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科技教育节
目文化类一等奖,纪录片《破译曹操密
码》获国际科教影视中国龙奖金奖,纪
录片《发现肯尼亚》获四川金熊猫奖国
际纪录片评比人文类“亚洲制作奖”。
RECOLLECTION往事
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师支部书记。“留法勤工俭学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写有非常浓烈的一笔,我也很想通过参与制作这部纪录影片,对党史有更深入细致的学习与理解。”
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尝试全景式讲述这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远离祖国的法兰西土地上的奋斗故事。20世纪初的法国,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深深吸引着苦寻救国出路的中国青年。
事实上,早在清王朝覆灭之前,法兰
西就曾迎来一批最早的留法先行者。李石曾,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幼子,后来又成为同盟会成员,一生颇为传奇。1902年,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22岁的李石曾从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跨海来到气象万千的法兰西,成为中国留学史上留法第一人。
5年后,在巴黎巴斯德学院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业之后,李石曾用法文撰写了《大豆研究》。1908年,他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了法国。
这些来自河北蠡县布里村的农家子弟从未出过远门,绝大多数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但李石曾坚持让他们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仅用了两年时间,他们就验证了李石曾“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想法。不仅有了一些积蓄,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20世纪初的中国,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李石曾也在这一年学成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蔡元培对此大力支持。长达7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筹备工作开始了。
1919年3月17日,上海汇山码头,
日本邮轮“因幡丸”即将起航,89名学生
意气风发,他们乘坐驳船登上了这艘大
轮。在登船的学生中,数湖南人最多,有
43名。负责组织湖南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的特地从北京赶到上海为他们
送行。
汽笛长鸣,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法
兰西,我们来了!”穿着泛白的灰布长
衫的向学生们挥手告别。第一批
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出发相当轰动,当时
的《申报》《晨报》和《时报》均做了详细
报道。
追寻:照片中的年轻人青涩、热切,还留下
了伟大足迹
一个世纪之后,追寻当年留法勤工
俭学生的足迹,《留法岁月》剧组花费了
三年的时间。他们行程10万公里,寻、
采访、拍摄国内外130多家和留法勤工俭
学相关的工作遗迹、纪念馆以及研究机
构,翻看了3000多本档案、采访了30余位
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后代。
作为1800多名留法学生的缩影,登
船时的汪泽楷和何以端,除了手中的一
张船票,未来的一切都模糊不清。
“节饮食,慎起居,戒酒,择交游,
惜费用,勤学业。”这短短18个字,写在了
一张半个手掌大小的卡片上。1918年,何
以端离开家乡,他的父亲亲手写就了这
篇游学家训。家,成为了所有勤工俭学生
最初的信念。
从家到国,这是一条苦苦追寻的道
路。几年之后,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汪泽楷成了的入团介绍人,而何
以端则是周恩来在隐蔽战线上的得力助
手。他们和另外几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生
一起,在法国选择了一条红道路,迎来
自己的新生。
《留法岁月》的镜头从历史拉回了今
天。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
馆内,一批特殊的客人情绪激动、热泪
盈眶。
“这是我父亲。”
“这是蔡和森。”
“对!这个是蔡和森!”
2018年10月,为筹备一场纪念活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迎来了这批特
殊的客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后代。
“这是爸爸,真年轻,像小孩。看不出
来了。”
“真的真的。”
“这个是爸爸!对!”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看见
父辈们当年在法国的样子。照片中的年
轻人,站在法兰西的土地上,青涩、热切。
100年前,在这些闪耀青春的目光中,法
国就是希望和梦幻之地。
“地下电车经过塞纳河的时候,都是
走河底,只有一段是走河的上空,我们经
过这里的时候,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好像
是孙悟空翻筋斗,一下由水晶宫翻到南
天门。”何长工,这个从湖南华容县走出
的农家青年,生平第一次见到地铁,他和百年前的“后浪” 100年前,何以端从自己的家乡四
川营山出发,漂洋过海去了法国,他是第18批留法
勤工俭学生。图为何以端证件照。
供图/
《留法岁月》
剧组
他的同学们仿佛站在了新世界的入口。这位1920年12月15日出发的第20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在《勤工俭学生活回忆》中记下了诸多观察、思考与体悟。马赛,是绝大多数留法勤工俭学生
抵达法国的第一站。“我们注意到,在20世纪初,1919年、1920年左右,来了一些
载着中国留学生的船只。”马赛港务局外联事务负责人安妮·海伦在《留法岁月》中告诉大家,百年间,绿水长流,这个码头仍然屹立在这里。
献礼建党百年,追寻伟大足迹,一
直是《留法岁月》剧组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心。剧组前后两次前往法国和比利时,在60天的拍摄时间里,先后抵达法国最北部的下诺曼底、里尔、首都
巴黎及周边的蒙达尔纪,中南部的里昂及周边的圣厦门钢铁厂、克鲁梭钢铁厂、施耐德工厂,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比亚里茨、马赛,以及比利时的沙洛罗瓦等11个城市与地区,行程5000多公里,寻访了6个档案馆、6所大学、5个博物
馆及纪念馆、40多处遗址遗迹,采访了30多位外籍嘉宾,基本上涵盖了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勤工俭学生相关的一手文献材料,除了大家耳熟能详
的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聂
荣臻等革命家的工卡、学生名录、生活记录等档案之外,还到了勤工俭学生中大批科学家、艺术家的档案,在剧组
拍摄并首次公开的素材中,就包括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朱洗,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郑大章的、实验室照片等等。
在国内,剧组先后前往湖南、上海、
河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在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剧组到了一批上世纪80年代勤工俭学生
的采访珍贵录音。其中,新民学会成员在蒙达尔纪求学经历的重要当事人萧三的采访录音在片中被大量使用。这也是第一次公开这些原始的口述历史材料,保证了影片在使用文献证据上的真实、严谨、独家与完整。
承载:是人性之善,还是家国情怀?
从1919年开始,每过两个月,华法教
育会都会安排人在马赛港接待刚刚下船的学生,并为他们安排去处。1920年2月,蔡和森和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等留法勤工俭学生乘坐“盎特莱蓬”
号来到法国,与他们同船的还有陈独秀
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这同船的6人,后来有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最终有4人为共产主义献出了生命。
“现在此间的勤工情形,大略还好,
做苦工的每日可得20多法郎,做机械工的每日可得十几法郎,以至二三十法郎。”到达法国3个月后,蔡和森给国内的亲人写下了第一封家书,“除伙食外,每日可剩十一二法郎,一年可余4000法郎,等到以后法郎值价时,也是很有钱了”。
蔡和森用明快的笔调勾勒了一幅留法勤工俭学的美好图景。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在战争期间,乡村突然没有什么劳
动力,因为大部分农民成为了士兵,法国在战争中有100多万人阵亡。”法籍中国近代史专家王枫初介绍道。战后的法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缺口,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蔡和森到来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有近千名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涌入这个国家。
法国,巴黎西郊,诺尔·德鲁女士像往常一样照看邻居的房屋。“我在这里
住了40年了,我很了解这个地方。据我
所知,100多年前,有一年轻的中国知
识分子来到了巴黎学习。”100年前,这
足迹与初心 献礼建党百年,追寻伟大足迹,一直是《留法岁月》剧组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心。剧组前后两次前往法国和比利时,在国内,先后前往湖南、上海、河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左图为2019年5月,剧组在法国蒙达尔纪杜吉公园采访中国留学史上留法第一人李石曾的外孙女朱敏达。右图为2018年10月,剧组在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内拍摄到的法国工厂工人做工塑像。
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RECOLLECTION往事
里正是蔡元培、李石曾等创办的华法教育会所在地。
经过三四十天的海上漂泊,每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生,都会在华法教育会小楼中接受“做工、求学,抑或补习法文”这样的询问。根据所带资金数量,钱多者被派遣至巴黎等大城市求学做工,钱少者则被派往蒙达尔纪等小城。
位于巴黎以南100多公里的蒙达尔纪,是当时接收留法学生最多的城市,大约先后有3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来到这里,其中以湖南人居多。1920年2月,到达法国的蔡和森,被华法教育会分配到这座总人口不到2万的法国小城。然而,蔡和森并没有在这所学校上过几天课,他也没有做过一天工,勤工俭学并不是他来法国的唯一目的。
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馆长王培文带着《留法岁月》剧组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杜吉公园,这里离男子公学、女子公学都很近。“蔡和森呢,他到这儿来,
拿了字典,就在公园里头一边读书一边看报。”
初到法国,正值隆冬,蔡和森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自修学习上。当年,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人道报》《共产党月刊》等,都曾在蒙达尔纪公开发行。蔡和森每天都会买一份报纸,仅凭一本《法华字典》,他就在杜吉公园开始了一天的阅读与学习。一开始,蔡和森只能看懂一张报纸上的一两段消息;4个月后,他就能读懂两张报纸的整版内容,了解各国社会运动的消息了;仅仅半年时间,《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法文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章节被他翻译成中文,他越来越坚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拯救中国。
在陶涛看来,《留法岁月》最大的戏剧内核,就是在大历史中,还原这些百年前青春的“后浪”,还原他们真实的成长历程。“他们承载着家族的期望,承载着
改变个人命运的强大愿望,承载着中国
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开始留
法,从最初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美育
救国,到其中有一部分先进分子最终选
择了革命救国、其中约有400人先后加
入中共党团组织,这个思想转变的历程
非常值得关注。《留法岁月》就是想通过
重温这些青春的面孔、‘关注历史中的人
性’,去还原这批追寻者的集体像。”
抉择:成为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样是在杜吉公园,百年前的“后
浪”们还留下了一张格外珍贵的集体照。
照片上的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最特
别的是,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不同的方
向。照片中的他们个个神情坚定,事实
上,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辨明方向的重
大讨论。
这也是《留法岁月》中的一个精彩片
段。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的合影,将
历史定格在了古老而美丽的蒙达尔纪,
定格在了百年前的法国。
照片拍摄于1920年7月10日。7月6日
至10日,蔡和森召集了在法新民学会会
员及部分勤工俭学励进会成员,在蒙达
尔纪召开会议。蒙达尔纪会议争论的焦
建党100周年素材
点,是通过温和的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
还是激烈的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革
命。8月13日,蔡和森在给的信中
重申蒙达尔纪会议的主旨,建立共产党,
并在一个月以后又再次写信给,
表明自己的观点。回信说,你的这
封信的内容,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同样是在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
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
号成立,陈独秀被选为书记。
到达法国之后,为了互相帮助,共同
进步,李富春还和李维汉一起成立了勤
工俭学励进会。蒙达尔纪会议后,根据会
议精神,为方便在勤工俭学生中组织开
展工作,李维汉、李富春等人将勤工俭学
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
“工学世界社从一开始就有着马克
思主义的倾向,特别是随后召开会议的
时候,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俄
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教授纪亚光介绍道。
转眼到了1921年的春天,何长工,那
个最爱巴黎地铁的青年,此时却在不断
目睹同伴的死亡。他在《勤工俭学生活回
忆》中记下:人死了,我们就开追悼会,我
最怕参加这样的追悼会,一进会场,就禁
不住流眼泪,同时也想下一回是不是会
轮到自己。
1921年,仅巴黎地区的勤工俭学生
就有80多人入院,各种原因死亡人数达
十数人。
献礼 《留法岁月》通过对追寻理想一代的勾勒,对
中国共产党建立者的记录,对新中国创建者和建设
者的致敬,为建党百年献礼。
供图/
《留法岁月》
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