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及优秀范文
模拟题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最近,一张关于“复旦学霸”的截图引发热议。其中,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孔怡德同学一年去复旦图书馆打卡1424次,在很多网友褒其“努力”的时候,也有一种责其“内卷”的声音出现。
什么是内卷?有位同学举例解释说:“起初,我学了1个小时,我同桌学了2个小时,他比我多考一分;现在,我同桌学了6个小时,为了追赶,我也拼命学了5个小时,可最后他还是比我多考一分。从结果上来看,什么都没变,但是我们都被卷入了这种内耗的焦虑之中。”
无意义的“内卷”与有价值的“努力”,两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无意义的内卷与有价值的努力
“内卷”作为新兴词汇,最早是用来形容艺术的。举个例子,新西兰毛利人的绘画艺术,一看十分复杂、精美,倾注着艺术家十足的心血,但仔细瞧才发现全是循环的花纹,形成一种单调的“复杂”,这种向“内”演化的艺术被称为“内卷化”的艺术。现在人们喜欢把这个概念拿过来用到我们的现代社会,以“内卷危机”相称。
“红学”的发展便是这样,红楼梦虽是传世的经典,但说到底只是一本书,“非常道也”,更不可能变成其他的形态,却在这一两百年被各路红学家们嚼来嚼去,书确实是嚼烂了,但再继续下去只不过是向内的精细,低水平的复杂。
那么是什么驱使人们走向内卷?
关于内卷的动力问题,其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更好”的追求,只可惜“追求”的方向瞄反了。有了漂亮的房子,还要更漂亮,但房子本身结构不可改变,于是便在其上雕花纹,画壁画,摆装饰,还要更漂亮,便在花纹里雕花纹,在壁画里画壁画,在装饰上糊装饰,而模
式是固定的单调的,并没有什么创意。
说是“追求”,其实更像是一种折腾出的“正反馈”、病态的自激。内卷就是把这份指向无穷的折腾劲儿塞到一个封闭的房间中,任人们在里面“激来激去”,貌似在无比努力地追求什么,到最后,追求的是什么,捞着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这样既花费了人力、物力,还落下个“抽风”的毛病。
由此看来,内卷也的确是个危机了。与我们每个同学息息相关的高考,是在中国陷入内卷最深远的事物之一。高考的难度大致是不变的,知识的范围基本是同纲的,考试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历年相同,但正是在这间封闭房间中,一届届的学生为追求“高远”,“应试的武器”越攥越紧,辅导书籍在爆炸式增多,各种课外班变态地生长,学生的作业无厘头迭代。而这种“追求”又求来了什么?是更深的知识,更强的能力么?并没有。毛利人因画画而双手受伤甚至残废的人不在少数,而我国中学生因备考而麻木,毫无突破与进步的大有人在。
不能把能量浪费在内卷这样的杂草上,而要在它之上开出科学、文化、艺术等种种真正属于人的“神性”之花。
努力不是别人逼你去干什么事,一定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事。努力是主动的,自己明确知道需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努力是一个主动前进的过程,是自己为完善自我而主动做出的选择。比方说,你要去减肥,你制定了健身计划,每周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你克服了时间因素,从冗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主动去锻炼,这就是努力。
一切努力的背后,都是对自我要求的提升,是使命感驱动的。如果并非出自意愿,只是被环境裹挟着做事,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那不是努力,那只是无意义的“劳动”而已。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内卷”中,不妨升维你的思考力,用“破局”思维看问题,在正确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努力。
2017年高考作文
模拟题二:有明确的信仰,并不能证明有精神追求的勇气;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能证明有明确的信仰。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800 字以上。
【优秀范文】
敢入深渊,便见光明
木心先生曾言:“所谓的无底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其中包含着敢于下到深渊的勇气和追求鹏程万里的信仰。
“信仰”人人都可以用有,但精神追求的勇气却并非如此。如今受红电影鼓舞而高呼“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不在少数,但真正敢冲锋陷阵的又有几人呢?反之,那些敢于为国捐躯的,内心必然存有对国家的忠诚信仰。这是一种真正的,具有意义的信仰。至于前者,倒不如说是一种“伪信仰”。
然而我们这个时代“伪信仰”越来越多,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越来越少;纸上谈兵的越来越多,付诸实践的越来越少;“空心病”患者越来越多,拓荒者越来越少。鲁迅先生曾指出过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那是一种饱受千年封建制度压榨的“看客心理”,即空怀理想, 面对周围及同胞的困难不闻不问,只自顾自地做着春秋大梦。这种劣根性难以消除,到了现代,便导致人们空有明确的信仰,但却缺乏精神追求的勇气。人们不敢,是因为害怕,在摆脱苦难岁月之后人也大多安于享乐,畏惧因追求信仰而带来的二次伤害,也害怕跌入无底深渊的粉身碎骨。“信仰”与大多数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实在是可有可无。这种徘徊在坚定和犹豫边界的“伪信仰”,又怎么能令人具备追求信仰的勇气呢?
“真正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的话恰恰证明了那些敢于执着追求的人,往往因为心存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无畏风和雨。事实上,勇气是一种驱动力,是在具有明确信仰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升华产物。它是一种介于内在理想和实际行动之间的桥梁。勇气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内心对于一种信念理想的坚定。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指出我们的内心的确存在一种信仰,只是他还不够成熟,不足以激起敢于行动的勇气,却让我们因此更加沉默。
有明确的信仰不代表拥有矢志不渝的精神,不过只是对于彼岸理想的构造罢了,空空的怅惘却一无所获。然而,反之,一旦敢于追求,敢于突破对于未知的恐惧的桎梏,就一定意味着心中存在一股长盛不衰的信仰。
我们需要实际的精神追求的勇气,而非随意胡诌的空口大话,如若失了勇气,只有信仰,那么民族必将置于摇摇欲坠之地。当存千磨万击之志,任尔东西南北风,全然不惧,亦不能沾衿于将来,殁成一棺之土。
只有敢于下入深渊,才能见其光明。
模拟题三: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惟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