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融入字源,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知晓字义的演变,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用好“字源”杠杆,撬动文言文教学,会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探究字源,激发学习兴趣
推敲文言文 从甲骨文到篆书到简体字,汉字一直以来就是音形义统一的载体。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字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岳阳楼记》中,“薄雾冥冥”的“冥”字,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造字的根源。在甲骨文中,“冥”写作,而篆体为,上边是日、月被关进牢里或房屋中的形状,表明日、月“蚀”的现象,下边是双手,表示光线黑暗,靠双手摸索。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幽也。从日从六,冖声。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凡冥之属皆从冥。莫经切。”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很容易明白“冥”意为“昏暗”。而在《醉翁亭记》中,“云归而岩穴暝”,学生再看到“暝”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冥”字,教师稍加点拨,字義就呼之欲出了。
二、探究字源,构建语义系统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个别难懂的词汇追本溯源,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利于构建自己的语义系统,促进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如《湖心亭看雪》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学生学习时看到“白”很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白”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从形状上来看,类似于酒杯,同时的形状也形似烛火中心,是烛芯或灯芯,因此最初的意义是“明白”“清楚”。这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探究字的源头,再按照“增删留调换补”的翻译方法,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进行翻译理解,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养。
三、探究字源,鉴赏文言语句
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文言”的积累,还要把握好对文字的推敲鉴赏品味。斟酌文言词汇,探究字源,有助于理解文言文内容,鉴赏文言语句。比如《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集”字,篆体为,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上方为鸟的形状,而“隹”义就为短尾鸟的总称,与“木”联合起来表示鸟类停歇在树木上,“集”本义为鸟类在树上栖息,后引申为“聚集”“集合”的意思。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沙滩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鱼儿在湖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鸟儿、鱼儿的自由自在进而反衬出天
空的辽阔、湖面的浩瀚。即使是被贬谪的官员和不得志的文人看到此时此景,也会暂时忘却个人的荣辱得失,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之中。由此,学生对文人骚客“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览物之情更能感同身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