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肢体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作者:谢修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阅读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背一些古诗文,从中学习古人表情达意、推敲炼字的方法,学习古人选材取景的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诗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都有独到的好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辅以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肢体语言是一门艺术,在相声、小品中发挥得好,观众就会爱听、爱看,如果在教学中发挥得好,我们的学生也会爱听、爱学。那么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运用肢体语言创设情境
       
        对古诗的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课堂教学要做到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词意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至于诗句的整体理解和感悟,对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精神素养,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迅速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信心,引着孩子渐入佳境,点燃学生智慧之花。例如,推敲文言文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我利用肢体语言,视己为苏轼本人,为学生创设对月抒怀的情境: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手把酒杯,对空仰望。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时,应该如神仙般飘逸的动作与神态展现给学生,用以表现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著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