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柳宗元像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界》 2015年第6期
    文/ 孟远烘
    柳宗元(773—819 年),唐代著名文学家,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和“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的建树,在哲学上也有进步的思想,他批判神学,强调人事,主张以人替代神。他的这些进步思想,使得他参与了唐顺宗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805 年(元和元年)九月,柳宗元被后来继位的唐宪宗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被加贬为永州司马。815 年(元和十年)一月,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二月,柳宗元回到了长安。但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柳宗元没有得到重新启用。三月十四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三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六月廿七日抵达柳州。819 年(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实行大赦,在裴度的说服下,唐宪宗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 岁。次年七月十日归葬于万年县栖凤原先人墓侧(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境内)。柳宗元在柳州期间,推行教化,为民办实事,他对柳州的贡献主要有:重修孔庙,尊文重教,
打井取水,修路种柑,解放奴婢,革除陋习,等等,得到了柳州人民的爱戴。
    柳州人民为了纪念柳宗元,为他建了衣冠墓,并立有柳侯祠。柳侯祠最早兴建于柳宗元逝世后三年,即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年)。《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宗元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由于庙立于罗池畔,因名罗池庙,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赐额灵文庙,但历代习惯称柳侯祠或柳侯庙。柳侯祠历代均有较大规模的重建或修茸,见于史料的有元代至大、明代永乐和嘉靖、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的几次。
    柳侯祠内现存柳宗元像,是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所刻。
柳宗元的作品    现存柳宗元像只剩残碑,碑上半部分为文字,叙述了柳宗元的简况、在柳州的功绩以及重刻碑像的缘由。下半部分仅余柳宗元半身像。像中柳宗元身着官服,头戴官帽,双手拱于胸前,右臂揣一卷轴于怀中,脸部为四分之三侧面像。刻像用线简洁流畅,疏密有致,生动传神。宛转圆润而遒劲有力的线条,有如元篆刻中的朱文,是典型的元代风格。画像多以单线阴刻,疏朗简洁的线条准确地暗示出造型结构,飘逸流畅而又丝丝入扣。须、眉和发际处以复线刻出,与其他的线条有所区别,表现了须发的浓密。而衣袖处的衣纹,也以变化多姿的下垂长线刻出,使得整幅画面强化了疏密对比而富有节奏感。脸部左侧从官帽下沿至眉弓、颧骨直至下巴的这一根线,一气呵成、简要概括而又准确传神地表现了柳宗元略带消瘦的形象特征,极富表现力。眼睛的塑造是画像的点睛之处,寥寥数笔,其所用线条虽是刻石,
却极为洒脱而有情趣,线条造型看似概念化,具有装饰性的味道,却把柳宗元睿智、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眼睛神采传达出来,做到了“传神阿堵中”形神兼备的表现力,是画像的最精彩部分。而画像右手所抱的卷轴,则很好地体现了柳宗元的身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