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史俊
摘要:
“旅游文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个概念,它是八十年代初才提出来的。旅游在现代被定义为空间上面实现转化通俗化之后可以理解为今天即使你到旁边的小区去转悠一圈也可以算是一种旅游,而对于“游”则更加注重它的娱乐性。现代旅游重视的是娱乐与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短暂性改变,使原来的生活节奏以及规律得到短暂性的改变,从而使自己体验到平时无法感觉到的体验,从而放松身心。但今天要谈及的贬官文学与旅游却要相差甚远,作为一种被动的旅游,被贬官之人的旅游心情自然谈不上愉悦,况且被贬去的地方大多偏远且路途遥远旅途艰辛。但是就是这样的郁闷的心情才催生了被贬之人的文学精神,孕育出了璀璨的贬官文学。
关键词:贬官 以景抒情 文学性
正文:
贬官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对于古代文学有了一种有趣的总结。古代诗人写的诗大概就以下几个意思:1.劳资才不和你们这在一起混2.像劳资这么玉树临风的人果然只有种田才能躲开你们这3.这里好漂亮让我死在这里吧4.皇帝真的是坏透了5.我要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6.我好想家啊。从这里就可见贬官文学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贡献。
在众多被贬的文人之中韩愈是最为出名的一人。以其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文中所提到的事件就是发生在佛骨事件之后,便被贬为潮州刺史。诗中大致内容是一篇谏书早朝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广东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故事的背景为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说供奉佛骨实在是一件荒唐事,要求将佛骨烧毁,永远根除,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看了韩愈的上表,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此诗也是一首著
名的七言律诗。佛骨事件虽然对于韩愈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往事,但是正是由于他的悲歌当哭,慷慨激昂才创造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旅游虽然对于韩愈来说并非愉悦的事情,但是使他得以逃脱其所排斥的思想所集中的地方,让他自己的思想得以解脱。并且在韩愈在被贬之后为他所任职的地方同样带去了他自己的思想,让他所信仰的思想得以发扬。以袁州为例,韩愈抵达袁州。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作为与韩愈并称为韩柳的柳宗元,也是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人。柳宗元也是一个极其有名的贬官,他被贬的原因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起的永贞革新,被宪宗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从而诞生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其为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8篇散文的诗。《永州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但作者总能以小见大,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反映出自己内心或幽怨或乐观的情感,。使自然景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永州,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要
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也正是这十年,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以《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反映了他这个时期怀古忧今、抑郁感叹和有志无成的思想状况。这篇赋的精髓,在于通过虚拟的“主”与“客”的问答,运用水与月的比喻,探讨宇宙与人
生的哲理,表现苏轼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观察宇宙与人生的洒脱态度。从内容上看,它主要是言理,借泛舟赤壁,抒发自己贬官后内心的苦闷和不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因此,全文的内在线索是写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即由乐到悲,再由悲至乐。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一部分,以情人理,情理相彰。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已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气,开始走向衰败乃至灭亡,其旅游也没有了盛唐的昂扬、宋代的精巧,但却又在默默地发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们的旅游意识更为浓厚,旅游范围更为广泛,旅游活动更为普及,与现代旅游更为接近了。明清人把旅游视为一种审美活动。他们或者由于报国无门而隐逸渔樵,或者由于对世俗生活的追求而寄情山水,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独立盛行了。旅游不再是少数文人学士的专利品而已经普及到黎民百姓间。柳宗元永州八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