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解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以穷者,皆出来石城村东南,其间牛奶者数矣。其上时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穴不容愁也。
柳宗元《石涧记》注释
、愁:许,顺利完成。
2、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桥:架桥。
4、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
柳宗元永州八记 5、两涯:两岸,涯,水边。
6、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
7、阃(kǔn)奥:也文学创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
8、文:同“纹”,纹彩、花纹。
9、揭(qì):把衣服提着出来。
0、跣(xiǎn):光着脚。
、胡床:也表示“交床”、“交椅”,一种可以卷曲的小巧盘膝。
2、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
3、触激:喷发,激悦。
4、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
5、翠羽之木:像是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
6、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
7、懊恼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懊恼欢乐,和获得石渠的那一天就是相同的。
8、数:很多。
柳宗元《石涧记》译者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至石渠后至石涧;从百家濑上山至这里的人,先至石涧后至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除了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要,道路窄小无法跑至尽头。
柳宗元《石涧记》赏析
《石涧记》就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的散文,就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柳宗元因出席王叔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贬谪至永州出任司马。至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决,他自己也不断受统治者的毁谤和反击,心情疏离。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此拓展胸襟,获得精神上的抚慰。《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此文就是其中一篇。文章着重于写下石态水容,写下涧中石和一棵的特,描写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美丽宜人,抒发了作者爱好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则表示感叹和迷茫。
这篇游记的最大特,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其实,作者笔下的石润,只不过是一条乱石纵横、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涧,它既无险壑奇石之趣,也无激流飞瀑之观,甚至
说不上有一点点异于其他任何一条山涧的特别之处,在一般游人看来绝不起眼。但正因为作者感情倾注,慧眼独到,故小小石涧无不成景,每一景致无不奇妙。作者是这样描写石涧的:“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这一连串的博喻,不仅将石渠写得美,而且写得富有情节,富于联想,写得令人心馋。若床,若堂,若筵席,若阃奥,写出了石涧尺幅千里的空间的无限变化;流若织文,写出了这一空间在时间作用下的平面拓展;响若操琴,则是这一空间的立体扩散;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则是这一特定空间的限制和回归。这条小小的山涧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有平面美,有立体美,有图画美,有音乐美,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相结合,也就是这篇游记的一个关键特。作者并不只著重写下石涧,更著重写作者在游石涧,就是如何游石涧的,“揭跣而往”,写下了作者兴致勃勃而又迫切渴求的游兴;“洗陈叶,排腐木”,写下了作者善善恶恶、爱物惜景的情操;“罗胡床十八九居之”,写下了作者投身自然,清静无为留于的情趣;“一和古之人其存有肖肖此耶?后之来者存有能够追予之践履耶?”则就是充满著了洋洋得意之情。当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态,亦寄寓着作者被流放偏隅的身世之慨,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催生了作者化身于山水
之间的猛烈的渴求。作品对石涧的精雕细琢,若非凝目长思,粗摩其味,就是断然写下不下的。作者对环境的领悟和体会,也不是较长时间的体验所能够达至的。文章中,“我”的角始终独特地占到着主动。很似乎,作者写下的不是纯粹的“石涧记”,对石涧的著墨,也同样就是作者的自我描写。
《石涧记》在结构上也很有特。首先是剪裁得体:详处极尽石涧之奥妙,笔触细腻,毫发不爽;略处行云流水,天地一览,如“其间可乐者数焉”、”道狭不可穷也”等,无限风光,尽藏其中。其次,这篇游记的结尾不同凡响,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结与不结之间。“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前句犹是铺扬开去,后句却陡然合起。一方面,与开头“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相照应,完整地表述了石涧之游的结束,可以乘兴而归了另一方面,“道狭不可穷也”埋藏着很多潜台词,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此文紧承《石渠记》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游览、翻修石渠的事已经完,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下去至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接着描写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下石:石涧的泉水比石渠小三倍,横着的石头形成石涧的底,相连接两岸。那些石头有的像是床,有的像是堂屋的基石,有的像是筵席上堆满菜肴的碗盏杯碟,有的像是用门槛孤开的内
外屋。作者用直白的明喻,把挂满水底的石头描写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善的家庭,充满著了生活气恳,散发出看看屋室的温馨。这里的泉水也美妙极其:“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作响若操琴。”这就是说,东站在岸上看看回去,泉水平淡地漫布在石上,那微微的涟漪就像是织物的花纹;侧耳妙音,泉水叮咚作响,就像是弹琴。”属格六个“若”字,比喻形象生动,比喻之外,又后生M18x。这段文字,并使石涧的美妙一下就显露出情味去,这情味就是非常悠然、温婉、明朗的。这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脱掉衣服,赤着双脚,渡水过去。撞断撞坏的乱竹子,扫清经年的落叶,除去古城堡的树木,清扫出来一块可以排序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起身去歇息。这时候,交织的水流,激流相掩的水声。都在交椅下面;翠鸟毛羽般碧绿的树木枝叶,鱼龙鳞甲般闪光的石块,都遮挡在交倚上。这里,作者进行了多样的想象,运用隐喻和整齐等距的四字句,构想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念出来也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如果说前面作者写下的清泉美石,就是用视觉和感官认知的,这里写下的则就是用心灵感受到的。作者全然沉醉在这极秘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收到感叹:古代的人难道存有谁在这里谋求过欢乐吗?今后的人存有谁能够跟随打听的足迹走进这里吗?这两句话,涵盖着作者的繁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风光的欢乐和满足用户,又存有难言的优伤和伤感,更多的则就是筹钱石润的幸福景去自我安慰。“懊恼之日,与石渠同”,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就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这一篇游记也就是写下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诸篇比较,存有其独有之处:作者借助多样直白的比喻来描壮景物,并使其可以美感。
柳宗元的诗词代表作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