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档案馆,有这样一“80后”“90后”
青年档案人才,他们活跃在档案保管、档案修复、展陈策划、查档接待、档案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他们埋头“故纸堆”,从一张张地契、一本本史书、一张张旧照片中搜寻、整理、展示苏州的“城市记忆”。
“多少年后,后人会记得,我为守护历史尽过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细心谨慎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我为存留苏州的城市记忆贡献过微光力量,与有荣焉。”纸张千年,光影流传。相信档案人李志娟的感慨必有回响。
◆ 查档接待,提供创新便民服务
2020年2月,市民王先生通过网络发来查档需求。他1981年12月从部队退伍,被安置进华盛造纸厂,一直工作到该厂改制。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个人档案中缺失了1992年之前在华盛造纸厂十多年的工作证明,急需查补档案。工作人员在馆藏档案中到了其1981年12月退伍安置进华盛造纸厂的调配介绍信,并为其翻查了从1982年到1992年在华盛造纸厂的历年工资单。当查档窗口工作人员将厚厚一沓材料递给他时,王先生竖起大拇指为档案馆的高效服务点赞。
事实上,像王先生这样的市民不在少数,苏州市档案馆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查档接待流程:登记查档者信息——确认查档诉求,窗口查档——相关材料复印打印——查档者在接待登记单上签字确认。作为历史的见证,档案工作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系列创新便民服务举措陆续登台。
2018年9月开始,依托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平台,江浙沪皖四地居民可在居住地查阅保管在其他三地的本人婚姻登记档案,实现异地查档,跨馆出证;2022年7月,苏州市档案馆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查档咨询并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李志娟告诉记者,目前苏州大市范围内建立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市民可在全市范围内查阅婚姻登记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
◆ 档案展陈策划,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近年来,苏州市档案馆发挥馆藏档案资源优势,
回旧时光,珍藏苏州“城市记忆”
邹孝听 吴婧茸
席荣
完成了各类展陈策划工作。确定展览主题——筛选馆藏展品、策划文化——联系布展公司报价、确认布展风格——装修进场——布置展品——开展,在李志娟看来,每当跑一遍档案展陈策划的流程,就像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一次延续,意义非凡。
2020年策划了《灿若星辰——馆藏名人档案选展》。苏州最江南。苏州素来人文荟萃。科举时代,苏州状元遥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现当代以来,苏州院士独领风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数不胜数,光彩夺目,灿若星辰。他们或本籍苏州,或成长于苏州,或在苏州立业成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此次展览共遴选12位名人的档案集中展出,希望通过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档案,勾勒出12位名人的人生轨迹,带领参观者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走进他们的精彩人生。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苏州市档案馆配合国家档案局组织联合举办的“建党百年初心如磐——长三角红档案珍品展”,策划了该展览的第五部分“不忘初心苏州篇”,从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建立到苏州解放,从新中国成立初社会主义建设到新时代苏州城市高质量发展,跨越百年,选取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文字、照片、实物等,展示苏州这座天堂水城凤凰涅槃般巨变;同年与苏州革命博物馆合作举办“光辉的历程·苏州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
2022年,苏州市档案馆与市外办、市新闻办、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心手相连 共创未来——中日韩工艺文化展”,该展是“苏州国际日——中日韩工艺文化展”系列活动的主要环节。活动甄选了26件馆藏外交礼
品档案参展。馆藏外交礼品档案是苏州与世界各国友好城市交往的见证,记录了苏州外事工作的点滴历程。这些展品凝聚着中日韩民族文化特和审美趣味,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苏州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共同开启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默默无闻,却守护了历史高光时刻
2015年,市民严先生来到苏州市档案馆查档,查关于娄门外大街工商业方面的历史资料。严先生最初主要是查自家祖上在这条街上开酱店的资料,随着对档案的深入了解,他渐渐萌生了制作娄门外大街工商业经济地图的念头,想通过档案印证,来重现这条街道的原始风貌,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市工商联和娄葑街道的支持。
李志娟说:“严先生多次来我馆查文字和图片资料,窗口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帮他调阅档案百余卷。严先生多次留言表示感谢,又手写了表扬信,并制作锦旗送到查档窗口,赞市档案馆‘获全国档案先进集体名不虚传’。”
记者了解到,2018年至今,苏州市档案馆共接待各类查档者22404人次,调阅档案91369卷,提供档案复印69631张。在李志娟眼中,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档案人是历史的守门人。档案工作大都是基础性的幕后工作,默默无闻,极少有光鲜亮丽的时刻。但档案人守护的是党的历史,是国家民族的历史,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是个人奋斗的历史。她说:“档案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每张不到五分之一毫米厚的纸上,记录着苏州的千年风雨,往事悠悠。
这些历史的信笺,能平安地送到眼前,靠的是一双双巧手,安于寂寞,日复一日,呵护着一段段过往的时光。
1991年出生的苏州本地姑娘王颖华,她就有着这样的一双巧手。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苏州档案馆工作。时间一晃就是十年,这十年光阴在王颖华看来,是幸运又骄傲的。
◆ 做历史的传薪人,是最骄傲的事
对于档案馆的工作,很多人都很好奇,刚毕业的
王颖华也不例外。她坦言,正是档案室那股神秘感的
诱惑力,让当年的她欣然地选择了这份工作。
如今的王颖华是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档案修复保
护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鬃刷、浆糊、排笔、软毛刷
子、竹起子、喷壶、修裱墙、垫板、镊子、棉签……
这些工具是每天伴随她一起“回旧时光”的亲密伙
伴。
王颖华告诉记者,档案修复保护中心是苏州中
国丝绸档案馆近两年才设立的部门,所以于她而言,
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修复人,在一边工作一
边学习中成长。她参与修复的第一件档案是清代《鱼
珍藏的记忆鳞册》。鱼鳞册,又称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
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
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此得
名。这批需要修复的《鱼鳞册》共有5本,每本一百
多页。一开始的她只能跟着师父修册,给老师傅打下
手,在她看来,修复工作就像给档案做手术一样,需
要十分专业的技术。这批《鱼鳞册》主要的破损情况
是封面糟朽,纸张虫蛀、霉变、撕裂等等,虫蛀是最
突出的问题,“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虫洞,要完美地修补,得花大功夫,从选纸、裁条、调制浆糊到把
一个个不规则的虫洞给修补起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
事,有时候一天下来,只能修复一两页。”王颖华参
与修复了其中两本,用了整整五个月。“当看到修复
完工的全套《鱼鳞册》展现在面前时,再对比之前的
旧模样,就像是一块蒙尘的璞玉,被拂去岁月烟尘,
再现皎洁光泽一般……内心满是欣喜与满足,我深深
地为从事这一专业而感到由衷地骄傲。”
◆ 修复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日复一日,一份份档案,在王颖华和同事们的巧
手中得以修复,尽可能的再现了档案的原貌,延续它
的“生命”,讲述它的历史。在档案抢救保护的过程中,时有发现档案纸张
存在虫蛀、霉变、老化等破损现象。这些破损的档案《鱼鳞册》修复前后对比
会第一时间送到王颖华所在的部门。“修档案的第一步,不是修,而是顺。”王颖华解释,每卷档案都有
自己的顺序,要一页一页地核对,查看是否有漏编或重复编号。“绝对不可以贸然拆卷,破坏档案的本来面貌,这可是大事儿。”
除了像《鱼鳞册》这样的古籍,还有碑刻拓片等不同类别的档案需要修复,“拓片往往大而薄,修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二次损坏,修复时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所谓修裱,是使用纸张和黏合剂等对破损档案进行拼接、修补、整托等,并按照一定形式进行装订,以恢复档案原貌,增加档案耐久性和耐用性的技术。
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便是要到最适合的修复方法,根据档案的破损程度、纸张材质、厚薄、字迹稳定性等实际情况,采用的修裱方法均不一样,如果方法不当,会对档案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在修复过程中,许多地方用到的都是苏州人讲的所谓的“软硬功”,用力要恰到好处,只有很好的掌握修复的顺序、时间、方法和速度才行。特别是在修复一些小的细节时,手拿镊子尖在纸上进行反复地拼接,不断思考这一个个缺口所吻合的形状,这一个个字的正确位置所在,有时候甚至都不敢呼吸。修复工作入门并不难,但是干好确实不易,在每一日的修复中,打磨的不仅是档案修复者的手上功夫,更多的是耐心、细心和恒心。
◆ 兰台匠心,留住时光注脚
为打磨好手上功夫,王颖华跟随修复专家、老师傅们学习操作技巧一年多,面对面交流请教,手把手学
习实践,自己反复研究练习,不断改进缺点不足。一有空闲,她就通过网络、书籍查修复相关知识,学习行业新标准、新要求,并利用废旧报纸和宣纸反复演练,把完整的纸张揉皱、撕破,再一点点地修复完成……
档案修复,绝不是为了使其焕然一新。“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修复时要选用最适宜的修裱材料,修复方法要有可逆性,尽量做到‘最小干预’,最大程度地恢复档案原貌,延长档案‘寿命’。”王颖华说。
在配纸、调浆、修补……每一个环节中,王颖华都细致、耐心。“每一次着手修复,犹如走入历史时光,与之对话,这是非常美好的感受与体验。”正因拥有如此的热爱,才有了日复一日的坚持,有了“敢捡残山取剩水,补悬便可起云烟”的决心,她将自己的执著与坚守倾注进每一页档案中,并为之努力奋斗。
岁月无声,档案保管让历史留痕
存放着五十余万卷、四十余万件档案史料,将近六万册资料、八万张照片,包含数以万计的文书档案、专门档案、科技档案和实物档案等特殊载体档案的苏州市档案馆,可以说是苏州城市记忆的保管地。
◆ 未经修饰的第一手资料,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池景彦,是苏州市档案馆保管利用处的一名工作
人员。1984年,他从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毕业后,
一直从事着档案工作。2015年,他跟随爱情来到苏州后在苏州市档案馆工作,一干就是八年。
在池景彦看来,档案馆就像一个城市的大脑和记忆库,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此留痕。
受家庭氛围影响的池景彦,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在这些鲜活的历史中,他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池景彦坦言,他非常喜欢历史,尤其是档案。“档案本身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它们是未经修饰的第一手资料,有着最高的真实性。它们浩如星海,在其中挖掘钻研,其乐无穷。”
◆ 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档案承载了华夏的文明与成长
档案馆工作是一份名副其实的幕后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除了细心和耐心,更需要身为“档案人”的责任与担当。
池景彦说:“在档案的世界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但它承载了华夏的文明与成长,这也许就是档案存在的意义。”
每一天,池景彦都要无数次出入库房,和防磁设备、消毒设备、冷冻灭菌设备、风淋系统等打交道。可不要以为档案保管是个轻松清闲的工作,每天他都要对档案进行盘点和管理,日常的安全检查,定时记录库房的温湿度,还要配合专家、学者调阅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及主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的未成年人活动。除了脑力劳动,档案资料的上架下架工作也是一个力气活。一件件的档案装在档案盒里,有两
厘米至五厘米厚,池景彦一口气儿要搬一大摞,直到抵住下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苏州市档案馆搬迁,所有馆藏档案资料都要搬家,重新上架。“这些重要的档案绝对不能丢失,我们全馆本着‘一册不丢’的信念,搬了整整两个月。尤其是上架和下架过程,全靠人工。”两个月的档案搬迁工作,让池景彦整整瘦了十斤。
◆ 让历史档案活起来,历史的传承永无止境
为让档案资料更加亲民、接地气,池景彦和同事们在档案的利用工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池景彦以档案人的形象出现在苏州广电纪录片《红档案话百年》中,生动地讲解了苏州独立支部和苏州解放的历史故事。苏州市档案部门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对红档案的保护和开发,保管利用处也积极创新,让老百姓读懂红历史,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今年,苏州市档案馆推出了原创“红档案飞行棋”。池景彦介绍,这款飞行棋是以苏州的革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来设计棋盘,将馆藏红档案巧妙地制作成事件卡。事件卡中,记录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苏州解放、苏州与威尼斯结为友好城市、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等史料。“我
们挖掘馆藏,把红档案融入飞行棋这样一个文创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