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课堂实录
  《大自然的启示》课堂实录
  师:以授课地点的不同启发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引入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复述课文大意:“1903年,人类发明了飞机,因机翼发生剧烈抖动而机毁人亡,后来人们发现蜻蜓翅膀后面有一个后斑点是影响翅膀抖动的关键,人们就以此改进了飞机的性能
  【听回答时不断看书,另有同学不停地举手,以其让老师点自己来回答,这种师生都不听正在回答问题的情形让人感到很奇怪】
  师:《人类的老师》里面只讲了飞机吗?【显然,老师对刚才只复述飞机一事感到不太满意,在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示】
  生:马上附和说:还有轮船
  师:对啊!还有轮船,概括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还是在抓住小细节在【这种对学生回答的判断
不合理。第一、学生抓住了飞机仿生蜻蜓飞行不是所谓的小细节,只是没有说出轮船。第二、对这个学生回答之后,还可以进行追问,文章还有其他类似的实例吗?能更简单地概述吗?同时,提醒所有同学注意对这位学生回答的倾听。这样一则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二则培养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的倾听习惯,而不是在跟着老师去猜想答案】
  师:大家看看《人类的老师》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一自然段就可以做个参考,谁来把主要内容说出来就可以了。(学生举手不多,此刻老师再次提示)
  师:因为《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时,老师已经调整了问题难度,按段落进行逐步概括。这里是否又回答刚才学生回答的那个结点呢?如果按照上述思路:抓住一个学生回答,并在逐步提示下完成总结概述训练,并让其他同学倾听模仿,此刻已经不需要再进行分段练习了】
  生:说不清楚
  师:看书说啊
  生:仍旧没有能说清楚
  师:在只言片语中得出答案人类是怎样制造飞机的【这样的总结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因教师急于向第二段概括,而没有仔细思考这句结论准确与否。可惜,学生马上学好了模仿于是,这样总结第二段的大意】
  师:第二自然段写的什么
人类的老师  生:人类是怎样制造轮船的【这个答案显然也不准确。应该是人类是怎样依据动物身体构造的原理制造飞机和轮船的
  师:对呀。现在我们把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这段短文的大意,怎么来概括?
  (生还是无法完整表达全文的大意,是只能在在学生的只言片语中拼凑答案)
  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科学家在蜻蜓身上发明了飞机;从鲸鱼的身上发明了轮船【严重的不准
确。应该说,从蜻蜓身上改进了飞机,从鲸鱼身上改进了轮船。造成这个答案的原因在教师对第一段的总结出现了偏差所致】
  师:对呀
  生1:就是,就是科学家仿照动物制造了许多伟大的发明【目前表达最正确的发言】
  生2:举手
  师:哦,你说
  生2: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打扫森林》这篇文章
  (老师感到意外,笑了一下,后退几步,但没有中断学生的回答)【很奇怪,生2为什么没有接着老师的要求继续对《大自然的启示》一文进行概括,并且在老师提出以后回答问题一定要想好了再说的提示之后。可见,这个学生根本没有倾听生1的发言和老师的提示,而是一心关注自己关注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状态不利于学习和交流】
  (2复述林务官的行为,并且几乎重复了课文,最后得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师:那你后面的就是得到的启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课文中的大意和启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那么,在你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哪些词、哪些字、哪些句子让你眼前一亮,然后又仔细品味了一番呢?
  【由此往下,老师开始进行第二个环节:品词析句。但对于上面环节的大意概述没有做出一个总结性的归纳,学生的总结概述能力几乎没有得到点播和提升】
  生:马上举手
  师:没有叫起来回答,提示看书
  生:工人按照林务官的命令,把树木统统看光。这个统统用的很好。表明他们对杂草和灌木一点也不放过。
  师:同学们,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呢?【显然老师发现刚才学生对这个统统两字的读音不准,而不再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是否应该先处理学生对教师提问呼应的评价,然后再说读音呢。比较而言,怎么表示自己对文字的敏锐度要读音是否准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