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材料梳理
第六单元
(一)《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饮酒赏析
1、理解性默写
(1)诗人为什么能有超然脱俗的思想境界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的诗句是:(叙事、写景相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表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决心重返自然,回归自然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尔”指代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悠然);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闲适、恬淡)特点。
3、诗中“车马”是(达官贵族)的代名词。  “南山”指庐山
4、“无”字体现了作者在“人境”中怎样的生活?
没有人世间纷繁杂尘,为蝇头小利而奔走的丑态,为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的龌龊等。
5、“问君何能尔”中“君” 是谁?作者回答了什么问题?作者的境界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迁”?
作者自己人在尘世都如此清净的原因“境随心转”
6、“飞鸟相与还”仅指傍晚时分飞鸟归林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借飞鸟归林象征自己摆脱官场的羁绊,重返自然,回归自然
7、“此中有真意”中“此”是指(上面描述的自然景物);“真意”是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8、全诗的诗眼是:(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心灵超脱尘俗才能感受到的。文中指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9、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
屋前的篱笆下种满了菊花,诗人一边悠闲地采菊,不经意间看到了景幽美的南山美景。
山里的雾气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是好看,林中的飞鸟也在薄薄的雾气中各自飞回巢中
10、“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字,好吗?为什么?
“见”字更能体现出作者采菊时的悠然、闲适的心情,南山的美景在不经意间映入眼帘,而“望”字却不能体现出这种心情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12、“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二字写出作者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13、全诗表现了诗人悠闲、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14、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写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15、写作特点:(1)语言特点:清新、自然、纯朴; (2)表现手法:叙事、写景结合,情景交融
16、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弃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感伤时事,见鲜花也落泪;叹恨离别,闻鸟鸣亦惊心。战火连天,一直持续到春深三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主旨:本诗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和“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败坏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思想感情。
5.“烽火连三月”是指什么事件?这句里哪个词用得好?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形“安史之乱”;  “连三月”形容战祸之长;  “抵万金”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6.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难通的动乱生活有力地表现出来,表达作者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表现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7.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8.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9.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句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三)赤    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体裁:咏史诗。 
特点:借史实抒发作者的情感
2、这首诗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中的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诗中的“周郎”是指周瑜。作者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这首咏史诗是怎样引起对历史的咏叹?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言外之意)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6、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写本诗之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是如何理解的。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之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四)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思想感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风格:悲壮、苍凉。
3、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记叙、描写)
(1)“压”字的作用:“压”是逼迫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画面描述: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着铠甲,严阵以待,日光照射在将士们的铠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3)赏析: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展示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5、“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
(1)画面描述: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边塞的泥土在紫的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彩。
(2)赏析: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悲壮、
苍凉的气氛。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记叙、描写)
赏析:“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易水使人联想到《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了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情、直抒胸臆)
赏析:“黄金台”引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才的典故。作用:既与战争的地点(易水)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歌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决心。
8、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现出来。
9、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彩,请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彩,其中如金胭脂、紫红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秋、白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彩斑斓的画卷。
10、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五)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中心思想: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对现实的厌弃以及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2.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描绘: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
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2)特点:瑰奇雄伟
3. 我报路长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1)一个“嗟”意为“叹息”,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意为“空、徒然”,流露出词人哀怨惆怅,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2)作者对现实不满的原因是:身为女子,能有何作为;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4.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运用比喻或用典,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从而表现作者对现实的厌弃以及自由和光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