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陶渊明
2、春望/杜甫
3、雁门太守行/李贺
4、赤壁/杜牧
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
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
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
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解析】B 尔,是指这样,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B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
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
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
【解析】B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
而遇。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5、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饮酒赏析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
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
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解析】C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要心里平静虽
然身处闹市仍然会有远离尘嚣的效果,只需要“心”“静”,不需要“境”,所以C项的说法有误。故选C。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
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
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
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里,飞鸟一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
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解析】B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7、下列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该诗前四句从哲理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示。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C.“山气日夕佳”一句承上启下,其中“佳”字,写出了诗人对山气缭绕、夕阳
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
D.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它是一首具有
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
【解析】C项中“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赏析有误。
2、《春望》杜甫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择题: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
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
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解析】C诗人没有得到家书,是因为持续很多月的战乱。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
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
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
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解析】A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4、对《春望》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
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
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诗人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解析】B“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不对,应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3、《雁门太守行》李贺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选择题: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
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
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
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这种说法错误,应
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
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
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
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来烘托。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
【解析】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为这个悲壮
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彩。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