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语言赏析方法
作者:谷燕
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2期游记散文
        高中阶段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从语言赏析上引起学生学习山水游记散文的兴趣,笔者想重点探讨如何引领学生去体悟其中语言的美,喜欢上山水游记散文所创设的意境。在游记散文的教学中,重点应该突出的是什么?是语言,是情感,是一体,也是景物欣赏的美与欢喜。作者的景物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引领学生喜欢山水游记散文,从而体会作者情感的内蕴以及情感的变化,引领学生在其中领略美与欢喜。
        一、准关键字词,厘清文段语势语脉
        《小石城山记》作为游记散文,有明显的游览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圈出,以便把握游览过程。尤其在第一段,有作者明显的游览线路踪迹,可以让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厘清文段语势、语脉。关键字词切入,在朗读时去重读这些关键字词,能让学生理解古人游记的写法。由文中“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少北而
东”“其旁出堡坞”“环之可上”,可以出其中的游览关键字词“自”“径”“逾”“下”“少北而东”“环”“上”,表明作者的游览历程:从西山的路口出发,一直往北,越过黄茅岭往下,有两条路,选择偏北折东的这条,就可以很快到小石城山,从而体味文段语言脉络。“类智者所施也。”“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智者所施”“造物者”这些词又很好地把第一段的写景与第二段的抒情联系在一起,使语意、語势、语脉连贯。
        把握了文章游览关键字词,学生就可以体验到文章语势、语脉的凝练,喜欢上其中的语言文字。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语言文字画面的美,用一种更直观化的,或者是VR虚拟现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我们自己在平常游山玩水中很少去思考其中深刻的哲理,而只是看到美,无法真正描摹;那么在学习游记散文中,可以学到用语言表达特别的语势、语脉,理解游记中如何精炼地去表达哲理。
        二、理解写作手法,品味语言情感内蕴
        山水自然的美最直观的是图片与感受,而如何从文字去领略,需要对语言文字把握的基本功底与教师的引领。散文不同于诗词中的山水,它没有那么凝练,没有一语中的,而是散文化的。从对散文无感,如何到有感,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山水游记散文的关键。
        《小石城山记》第一段写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景物背后是作者的情感,“睥睨、梁欐之形”“嘉树美箭”,如此美丽的景,用这种景的渲染,把平凡之地写得不平凡,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有才华的人被贬谪蛮荒之地。“睥睨、梁丽之形”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对人生前途的觊觎,希望能再次被起用。
        《小石城山记》第二段抒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从怀疑造物者有无到认为有造物主,但奇怪的是造物主不应把如此美景放在如此蛮荒之地,又觉得没有造物主。但作者通过两种人的解释,来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其一,这些美景于此,是为了安慰被贬在这的贤能之人;其二,这里山水的灵气,不造就伟人,只造就美景,此地少人才而多奇石。但作者最后又自我否定了,“是二者,余未信之”。当然,可以理解为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蛮荒之地的奇景象征柳宗元被贬谪的不遇。但我们从这些语言的背后去挖掘更多的情感内蕴,作者最后其实也是在留白,引起阅读者思考,这里的造物神是谁呢?当朝的最高统治者?造物神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再者,语言背后的情感是力透纸背的。作者情感虽然主要体现在第二段,但在第一段我们可以根据写景明暗的变化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比如从黑灰调到白亮一点的调,
情感由稍微低沉到逐渐明丽;又如:景物由闭塞的山谷到更开阔的山岭。而第二段中,情感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在语言背后体现自己的贬谪之情。这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贬谪的消沉之情是在逐渐淡化的。这其中的内蕴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
        三、激疑生趣,体悟语言创造力生命力
        游记是大自然与人相默契的生命赞歌,只有山水与贬谪文人的融合,才会成为最美的风景。诗人不得意,开始去挖掘内心,由内而外而生向自然之心,向内而外生的花,为自然而生,它是大自然与人生命体的统一。景物亦是生命,更应该把与文人墨客相结合的山水当做生命体。山水长随赤子心,山水亦知音;山水游记散文语言具有独特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激起学生的疑惑点,激发学生学习游记散文的兴趣。只有如此把握与理解山水游记中的语言文字,才能真正体悟其创造力与生命力。
        我们很容易会记住“绿肥红瘦”,但很难记住“嘉树美箭”,为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教师可以提示:“绿肥红瘦”是带着情感的载体,它是直接附着情感的景物词,它是在“词”的形式中出现,精炼而朗朗上口,而“嘉树美箭”是在散文中出现,它更多的是直接的景物描写,它的情感不是直接附着,散文中的景物很难做到直接附着情感。有情感附着,语言才有生
命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引起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激疑生趣中将语言背后的情感附着于游记散文的语言上。
        《小石城山记》描绘的是石头之景,教师如何从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观摩一座假山为出发点,想象自己会遇到什么。而后对照文中的作者语言思路,这其中将涉及到园林美学,如何从园林美学引导学生学习《小石城山记》,比如作者的景物描绘是否符合园林美学的设计?柳宗元是否有园林美学的相关知识背景?等等。在激疑生趣中体悟其语言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还有,柳宗元笔下的自然状态下的山水与人造山水相比,如何体现它独特的美?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而不是巧夺天工。自然之景的美,作者又是如何体现在其语言上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分析的。柳宗元笔下的《小石城山记》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痕迹,娓娓道来,文中流露的是他随性自然游览的痕迹,这一切源自于他虽被贬于永州,但对于山水的热爱使他把山水视作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这也正体现了其语言的创造力与蕴含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