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坛公园的游记散文幽幽地坛觅踪迹地坛公园
                                                                  :《幽幽地坛觅踪迹》是一篇公园游记散文,作者描写在逛地坛公园时的所见所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灰的天空,骤降的气温,或许,在这样一个冷秋的下午最适合的就是去地坛走走。
  对于地坛的了解,是因为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的那本《我与地坛》。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该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园,高墙、老柏、荒藤,能拯救一颗颓丧、迷茫、无助的心灵吗?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如果说天坛代表的是父
性,那么,地坛代表的就是母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在大地的祭坛,在这天人合一的地方,这座神秘的古园能让他的心灵得以栖息、安放吧。
  因为对于那个高贵灵魂的敬畏,我来到地坛。
  远远地,站在过街天桥上便看到了地坛的西门,在灰天空里显得格外的彩艳丽、庄严肃穆。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是一座皇家坛庙,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从西门进入,沿着中轴线东行。因为是周日,园子里的游人不少。主路两旁的银杏树正是由绿变黄的时节,吸引了很多人树下驻足、拍照。
  除了银杏树,园内更多的是松柏。方泽坛周围植满柏树,给人感觉特别的肃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此刻,久久驻足苍幽的
古柏树下,仿佛能感受到他刚刚轧过去的轮椅印而他细微的、充满了绝望和希望的思绪,曾经在这林间徘徊、消散如今,铁生已去,而铁生的思绪仍在。
  其实,园子里有很多好去处,比如养生文化园,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园门两侧的这幅对联出自《黄帝内经》,展示了中医修身的精华。
  此行是为了寻铁生而来,其他的景点,如斋宫、皇祇室、宰牲亭、神库等只是从旁边经过,并未细细游览。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读过《我与地坛》的人都能读出,地坛是史铁生对母亲种下的思念。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上, 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人喜欢看他的书,分享他思想的光辉。
  孤独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地坛适合一个人来静静地聆听,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此刻,置身园中,透过那些用生命凝成的文字,仿佛生命的清静与芬芳扑面而来。世界之博大,时光之久远,铁生与地坛已永远的融在了一起。而我也在这里,放下了《我与地坛》带给我的所有的沉重。
游记散文  苦难于铁生,我想既是罪孽也是福祉。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像铁生那样,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作者:潘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