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实秋先生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外在因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内在因素是对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追求使其注重对文学思想的阐释。笔者将从从后殖民译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 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这对于正确理解译本生成的历史条件,对中国翻译家的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的研究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译论 原因 异化/归化 翻译策略
1.引言
梁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和翻译家,他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尤其是近年来, 他的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活动及其丰硕成果, 已成为海内外学界、译界研究与评论的热点。有对其翻译思
想的研究,如严晓江的《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为例》(严晓江,2009),也有对其译本的研究,如《梁实秋译本研究》(李明清,2010)。作为我国以持续39年之力第
一个独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工作的翻译大师, 梁实秋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成果、翻译风格及在我国学界、译界的影响, 已被诸多学者和学术刊物所广泛认同。遗憾的是, 对梁实秋在翻译活动中具体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探讨, 则鲜有专门文章论及。因此 探讨梁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译作中的翻译策略及其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原因,对于翻译研究, 尤其是对翻译实践不无裨益。
2. 梁实秋在译莎中的翻译策略
梁实秋散文梁实秋在译莎时主要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劳伦斯.韦努帝在《译者的隐形》(1995)(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按韦努帝(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在翻译中,译者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到一个“融会点”。梁实秋采取的是一种“中庸”策略译莎,也就是说,不是等距离地用中,而是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力求恰切
适度(严晓江,200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