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相关民间故事、谚语警句、民俗
相关民间故事例: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了半天也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重阳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端午节谚语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相关谚语警句举例:
重庆地区传统节日民俗谚语:正月正,耍龙灯。正月正,跳花灯。三十的焰火,十五的灯。春节大晴天,年年人安宁。正月逢三卯,于死岩边草。过新年,腊肉加汤圆。二月二,祭龙头。三月三,蛇上山,螃蟹起串串。清明节,坟山一片白。四月八,大水发,掏沟理水祭旱魃。四月八,嫁毛虫。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六月六,晒衣服。七月七,银河会。七月半,鬼节饭,吃饱鬼饭栽大蒜。七月犁田一碗油,八月犁田半碗油,九月犁田啃骨头
剪纸相关的资料例:
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匠人以刀代笔,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别致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再加上诸多点染、着技巧,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上乘艺术之作。中国河北蔚县剪纸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蔚县剪纸以其图案精美、创意新颖,并有民间传统之韵味而著称。产品均为纯手工刻制,刀法精细、彩洵丽逼真,深受中外大众之喜爱,剪纸艺术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历史故事、戏曲脸谱、风景名胜、花鸟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