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来”,真有奇效吗?
民间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来”。
成语“三年之艾”出⾃《孟⼦·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意思说,那些平时不得民⼼,却希望统⼀天下的⼈,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三年以上陈年艾草来⼀样,因为平时不栽培积蓄,终⾝都得不到。
在我国,艾叶被称为“医草”,是家喻户晓的中药。艾以叶⼊药,性温、味苦、⽆毒。艾叶不仅可以药⽤,鲜嫩艾叶还可以⾷⽤,与⽶粉或⾯粉调和做成艾糕是不错的吃法。很多地区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将陈艾和菖蒲悬挂的门户上“辟邪”的习俗。
但艾叶最主要的⽤法还是⽤于灸疗,这是因为艾叶是为数不多的能通⼗⼆条经络的药物,⼈们常说的艾灸,就是点燃艾条,“烟熏⽕燎”体表⽳位的⼀种中医⽅法。
艾取三⾄五年为佳
《孟⼦·离娄上》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仔细揣摩,发现其“七年之病”应理解为慢性病更恰当,其“三年之艾”应理解为灸⽤艾叶,因为⼀些慢性病需要长时间艾灸来调理。但古⼈为什么说艾灸要⽤三年之艾呢?
⼤家都知道,新鲜艾叶中含有较多的叶油,具有挥发性,燃烧后⽕⼒猛烈,不仅产⽣有害物质,还会灸伤⽪肤,损伤经络,达不到慢⽕细灸使艾热慢慢渗透到⼈体经络的作⽤。所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说:“凡⽤艾叶,须⽤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艾,灸⽕则易伤⼈肌脉”。
但艾灸⽤的艾草并不是越陈越好。有⼈做过相关试验发现,通风阴⼲存放⼀到两年的艾叶,因其还有较多油脂存留,⽤⼿搓揉,很容易搓出绒团来。⽽同样存放五年以上的艾叶,由于油脂挥发完全,⾮常酥脆,⼀搓就全碎了,搓不出绒,也捏不成团。所以,两年以下的艾叶和五年以上的艾叶,要么油脂过多,⽕⼒猛烈,要么油脂全⽆,易出明⽕,不能持久,均不适合艾灸燃烧温和持久、药效随温熏和热⼒渗⼊机体的需要。特别是陈年的艾叶,由于⼀些药⽤成份的流失,也不适合灸疗,⽽三到五年的艾叶⽤于艾灸,却是最适合的。古⼈能脱⼝⽽出“三年之艾”,可见⼈们对艾叶和艾灸早就有较深刻的
认识。
艾灸为家庭保健常⽤法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话说到这⾥,不得不提到艾灸对慢性疾病的调理和作⽤。
端午节谚语艾灸是中医⾮常古⽼的调理和⽅法,因其疗效显著⽽延续⾄今,并得到发扬光⼤。因为艾灸操作简单,艾叶易得,作为家庭保健之⽤⾮常合适,有通经活络、⾏⽓活⾎、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
家庭⼀般只需要艾条悬灸或使⽤艾灸器温灸就可以了,选择关元、⾜三⾥、百会、涌泉、天枢等⽳位即可。
若是⽤,可以由医⽣定⽳。
若是⽤,可以由医⽣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艾叶性温,⼀般湿热体质、实体体质和阴虚⽕旺的⼈最好不要艾灸,或者体质改善后再⾏艾灸。的。
免责声明:本⽂转载⾃⽹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转载此⽂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