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熟读成诵,读中理解感悟。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1.师:同学们都对月亮很熟悉吧?见到月亮,你会想到什么呢?(指名回答,简短评价)
师:是啊,月亮总能勾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自古人们都会通过描写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床前明月光”……(后面学生一起吟诵)
2.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板书:李白)今天,我们就再来欣赏一首李白写月亮的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峨眉山的月亮)峨眉山是李白家乡四川的一座名山。“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二、初读(12’)
1.这峨眉山的月亮在李白笔下是怎样的?来,让我们翻开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自由读2、3遍,注意音准句顺。(PPT出示全诗)2.这首诗28个字里就有5个地名,有点难读。同学们能够在翻翻书的预习提示卡的协助下,把它们读准。(PPT出示地名)(强调同桌互相正音)3.指名2——3名学生读诗,正音指导。
相机评价:
读得好:这首诗里有好几个地名,你都读准了,真不简单。
不光读准了,还读得字字响亮!
读得不好就正音。
三峡教案
4.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王老师也想读了。咱们来合作着读一读吧。(师读
每句的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换过来再读一次,你们起头,带着我读)这样一读就有诵读的感觉了,自己再读读,读出停顿和节奏感。
指名2人读
相机评价:你的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这才是诵读啊。
你都感受到七言诗在节奏上的规律了,真了不起!
齐读。
5.理清行程,理解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上了这几遍,你知道李白在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预设1:只说个大概。
引导: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大概知道了诗中写到李白出门远行的事。他要从家乡出发到渝州去。看来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先得弄清诗人这趟行程的路线。
预设2:去渝州,看到了……
引导:你知道了诗人要远行,还知道他在去渝州的行程中看到了景,真不简单!要想弄明白诗意,我们得弄清诗人这趟行程的路线。
同学们把古诗再默读几遍,借助课后注释来完成卡片图上的填空。(PPT出示填空内容)
巡视,理解学情并即时指点。
反馈:(板书简笔画)出示地名词卡,逐一摆放,完成一处就顺势读相关的诗句。(注意互动,操作上注意学生先说,再贴词卡,指名说诗句)抓住每个诗句的信息,再把它们联系起来,不就能理解诗的大意了吗?带着初步的理解,咱们齐读一遍。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从清溪到渝州大约有400公里呢!而且只能用最慢的交通工具——船,最快也要花上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这不过李白长到20多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去远行呢。
在这第一次的远行中,他看到了些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三、品读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0’)
1.师:还是走入诗中看看吧。来,听老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跟
随李白的目光去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PPT出示一、二行;配乐范读)2.反馈:随着李白的目光,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半轮山月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说第一行诗)
师:喔,这“半轮”说的是峨眉山的月亮,为什么此时李白看到的峨眉山月是“半轮”山月呢?
(你真会想象)
师:所以,那月亮就是“半轮”啊!(PPT出示峨眉山图)这就是高耸入云的峨眉山。连月亮都被它遮住了半边面庞,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请你读第一句。
生1读句。(我听出了高山朗月的气势。)
师:站在诗人的角度,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你已经发现了诗人是在仰视,他此时身在何处?(平羌江面的小船上)师:人在船头,船在江面,江水从峨眉山脚流过。来,我们抬起头,顺着山势向上仰望——月亮可不藏在山峰后面了吗?(边说边板书:画半轮月亮)谁能读出这幅画面?
指名读。评:看,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就能身临其境啊。
师:你真会读诗,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就能身临其境啊。此时的李白在山脚下的平羌江面,来,我们抬起头,顺着山势向上仰望——月亮可不藏在山峰后面了吗?谁能读出这幅画面?
指名读。
师小结:看,当我们站在诗人的角度,就会看到他眼中的风景。一起读一读这句,读出那高高挂在峨眉山尖的月亮吧。(齐读第一行)
师:透过美妙的文字和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美丽的秋夜月。峨眉山上的朗朗秋月,照亮了李白前行的道路。
(2)那么李白低头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月亮倒影在平羌江水中的影子)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会有谁的影子呢?(学生边说,边板书画“山、月”的倒影)
有句歌词唱得好:“月亮走,我也走”。此时月亮的影子,不正是像一位故人陪伴着李白一起顺流而下吗?即使我今晚就要离开家乡,有着这家乡的平羌江和峨眉山月陪伴着我,或许也不会感到那么孤单了。
3.谁想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指名读。
相机点评:读得好:月凉如水的秋夜,真美!
江中月影伴随着他一路同行。
读得不够好:那么美的画面,假如能用朗读描绘出来该多好!
齐读。
(二)学习三、四行诗“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
过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在月的怀抱中,李白会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三、四行诗。(PPT出示三、四句)
1.学生自读诗句。
2.生汇报反馈:
(1)思君不见(PPT变红)
生:他在思君却见不到。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师:这李白思念着的“君”到底是指什么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不管说的是谁,都能够肯定和鼓励)
生1:家乡(这片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故土,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
生2:亲友(父母双亲还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
师:一个“君”字被你们读得这么丰富,继续想,“君”也可能指什么?
除了家乡的人,这“君”还可能指家乡的什么呢?(家乡的山、水、月)生3:月亮(这峨眉山月,是我故乡的月亮啊!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
师:一个“思”牵出了多少惆怅,“思”却“不见”这让人何等迷惘。李白用一个“思君不见”,告诉了我们他在思念着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景。
指名读三、四行诗。(2~3人)
相机评价:真舍不得啊!再也见不到了!
王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心里的难过和不舍,你有什么想对此时的李白说的?
生1:别难过了,以后还能够见到的。师:你是这样想的。
生2:既然这么舍不得就别去了吧。师:这是你的想法。
(2)师:那这李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好好体会体会。
预设反馈:李白怎么选择的?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A.夜发(PPT夜发标红)
你从这个词儿体会到什么?(等不及了)
预设学生答不清楚,引导:“夜发”的意思是?他怎么不等到白天再出发呀?
是啊,他那么急切,甚至都不愿意等到天亮再走,非要连夜出发啊!
PPT补充李白资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苦读诗书二十多年,却一直等到二十五岁时才有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远方去实现他的梦想。)今晚,他终于出发了,你能读出他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第三行。评:就像你读的,李白伴着月就匆匆上路了。(板书:夜发)
B.还从哪里读出了他的迫切?
生读句子,说体会(PPT向、下标红)。
你怎么就能从这么简单的一个字里读出他的迫切?
也请你读。评:李白此时只向着三峡的方向,一心只想下到渝州。一个“向”(板书:向)、一个“下”(板书:下),我们读出了他一路前行的愿望。
A.下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