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优秀教案
《古诗》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3.联系实际生活、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会写“首、无”等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哪个季节才会有呢?
    2、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古诗,初识字词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学生分组读古诗,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2.出示带去掉拼音的词语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
    借助图片了解“浮萍”。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5.全班齐读。
    五、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4、讨论:从诗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六、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首”“”。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首”“”。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七、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三峡教案    八、布置作业
    1.把《池上》背诵给别人听。
    2.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充满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二、初读古诗,初识字词
    1.学生自由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正音。
    3.学生分组读古诗,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2.出示带去掉拼音的词语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4.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3)学生齐读。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五、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教师: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我们读一下前两句诗,都有什么景物?后两句呢?
    5、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六、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无”“树”“爱”“尖”“角”。
    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
    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无”“树”“爱”“尖”“角”。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布置作业
    1、把《小池》背诵给别人听。
    2、阅读《春日》。
古诗优秀教案 篇二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画》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树的基本结构,学习用水粉表现又高又直的大树。
    2、通过欣赏几米作品、迁移已有经验,尝试画出粗细不同的树干和简单的树枝造型。
    3、在绘画过程中,积极大胆地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树、写生过树。
    2、各种树的图片。
    3、刷有颜的作业纸,水粉颜料(灰、咖啡、黑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观察过的树,了解树的基本结构。
    教师:我们看过也写生过树,谁来说一说,树有哪几部分呢?(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
    2、欣赏几米的作品,观察高高直直的大树。
    (1)教师:我们平时看过的大树是什么样的?那画家画出的大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2)教师:你喜欢哪张画?看到这些大树,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大树的生长从下往上有什么变化?树干怎样?树枝怎样?(可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树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