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二)
一、内容解读
《野望》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到慰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描写,诗的主旨得以深化。
《黄鹤楼》
《黄鹤楼》为吊古怀乡之作。登上黄鹤楼后,诗人被眼前的景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欲知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为黄鹤楼增添了一层神奇虚幻的彩。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联紧承首联。仙人乘鹤而去,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中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
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联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是为了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军,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诗人赴河西途中所作。这是一首记行诗,记述了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欲问边”交代了诗人“使至塞上”要完成的使命,“单车”说明此行是轻车简从,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是“单车”上路,也不难体会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属国过居延”,可知行程遥远。“单车”“过居延”,途中的艰难、苦闷可想而知。诗歌开头以叙事起笔,却于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融入诗人的情感,点明了题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
三峡教案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常以蓬草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此处却用来比喻一个奉命出使的朝廷大臣,让人自然想到首联中的“单车欲问边”,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可见一斑。“归雁”,表明南飞的大雁正成结队飞回故土,诗人却要远离京都孤身前往遥远的边塞,孤寂之感涌上心头。两个比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衬托诗人的处境和心情,形象贴切,生动传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转而描写边塞之景。沙漠、烽烟、黄河、落日,是边塞特有的景观。写沙漠,以一个“大”字简洁而又贴切地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放眼瞭望,所见尽是黄的沙漠,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依偎着黄河的浑圆金黄的落日正在缓缓下沉,余晖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也给了长途跋涉而来的诗人一些心灵安慰。整个画面意境雄浑壮美,撼人心魄,人在景中,不能不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神奇,难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诗人此时此刻,也许会
感慨不虚此行,身处繁华的京都,虽有安逸的生活,却哪能一见这大自然的奇观!但是,偶尔一见为美景感叹,边塞荒漠,毕竟太过苍凉,长期坚守在此地的守边将士,又如何忍受这里的凄凉?再联想到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孤寂之感如一缕青烟在心头萦绕。这一联诗人写途中所见,暗含所感。此联对边塞奇景的描绘,正应了“诗中有画”一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诗中的写景佳句,千古传诵,其意境之深远广阔、对仗之工整、用词之准确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没有平常律诗结局的抒情,而是平淡的叙事。这一联,照应了首联的“欲问边”,说明诗人即将完成“问边”的使命。“都护在燕然”一句化用了东汉窦宪燕然勒功而返的典故,巧妙地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借候骑之口说出“都护在燕然”,自然顺畅,包含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的敬意与赞扬。以事写情,点明题旨。
《渡荆门送别》
青年时期的李白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