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7篇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
    两课时。
    内容安排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消失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
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洁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因为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抵触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擅长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谈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设想:
    [课前预备]墙报上开拓“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观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老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胜利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老
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
最有意思的地方许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2、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便想。“漫想”二字已清楚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三峡教案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赞叹之余,总喜爱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许多许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有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学问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消失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宏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布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