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讲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入交流和洶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入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岀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
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冋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作岀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釆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谜行赦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岀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
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釆取务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    题
课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注
2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风仙花
2
2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2
3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2
4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2
5
第一单元复习
2
6
1.电和我们的生启      2.点亮小灯庖
2
7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2
8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2
9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2
10
第二单元复习
2
11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2
12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2
13
5.岩石、沙和黏土    6.观察土壤
2
14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 土壤和我们
2
15
第三单元复习
2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测试
2
2.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在前一课“用沉的材料可以造船”的基础上,提出“让铝箔船装载更多货物的同时保持船体的稳定性”,明确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技术进步,使得船的结构和造船技术不断发展。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探索,使用三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来设计与制作不同体积的船,并测试每只船的载重量。第三部分——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和总结,学生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第四部分——拓展,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出船舱的分格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对比有无船舱分格结构的效果,体会船舱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造船材料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也就是说,对船的研究将从定性走向定量,即从制作材料的研究到船体大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