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自转公转教学反思
第一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2)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3)知道傅科摆和其他一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自转。2.过程与方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通过观察一物体运动现象,认识现象和事实的联系。(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3)通过一些自然现象观察和模拟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成因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三、教学准备:
摆、水盆、记录表、转盘、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张照片,问:有什么不同? 生1:角度 生2:一个白天一个黑夜 引导出主题地球的自转。
二、感受地球自转
师:咱们有没有感受到地球在自转呢? 生1:有…… 生2:没有…… 师: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 生:太慢了。
师:我们感受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一个地球,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背景,是无法感受到的。
三、证明地球的自转
师:那怎样来证明地球的自转呢? 生:去外太空。。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方法,供大家课后可以参考: 1.井深法…… 2.炮弹法…… 3.漂浮法…… 4.傅科摆……
四、认识傅科摆
1.猜测原因:①摆本身的偏转 ②傅科自己的偏转。2.设计实验,证明摆是否会发生偏转。3.学生实验。
4.汇报总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5.播放视频,深刻认识傅科摆的原理。
五、拓展
1.师演示,学生观察转动水盆里筷子的变化。
第三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反思
黄卫文
每一届的高一在地理学习的第一章就是一个最大的难点,虽然教材发生了变化,但这一部分的难点没有变化。有关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意义,对学生的空间立体知识要求高。首先学生要有运动的感觉,其次学生对于空间中立体的球体的认识水平还不到位,数学上对球体的教学还没有,再加上物理上对物体运动的速度的讲解还未开始,尤其是角速度和线速度让学生更是不能理解。我在一些班级的教学中还是用了老的教学方法,先讲地球自转的方向,再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之后分析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公转的讲解也是如此。课是上完了,学生掌握的怎么样?练习中发现许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在分析中学生总是把地球想成是静止的,在公转时更是容易这样想,不能把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合在一起,对于后面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运动以及这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同一纬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觉得难度很大。仔细想来这也不能怪学生,毕竟高一学生的认识能力还是有限的,这一部分又是多门学科综合的知识,要用到的学科知识几乎都是该学科中最难的一部分,这也就不难想像学生为什么掌握不好这部分
知识,就连简单的知识也被困难化了。面对新的教材,应该有新的方法,我想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采取用一些新的手法。
这次我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教学,看教学效果怎样。其中在A班按老的教学思路教学,先让学生看动画,是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动画,看看动画上地球是怎样运动的,看完动画后,我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或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再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记住结论,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记住结论不难,但一到实际应用时就出问题,如学生在记忆公转和自转时都是分开记忆的,应用时都是合在一起应用的,像3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但这一天是24小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是24小时运动的,不是在北回归线固定不动的,图中的黑点就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但A班学生在学习了之后总是认为3月21日太阳就在这一点,其实图中三角形点也是这天被直射的,因为一天是24小时,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着。还有学生认为三角形是在黑夜中不可能被直射,说明学生没有认识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图中几个小时之后三角形就到了太阳能直射到的地方,而几小时之后还是3月21日。从在A班的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好。
在B班这次我改了教学顺序,在看完动画后,组织学生活动,把教室清空对着动画摩仿动作。有几个学生演地球而且还是四个不同位置(春、夏、秋、冬)的地球,四个学生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公转的效果,有学生演太阳。何时地球转的快,何时转的慢,向哪个方向转等全和动画上一样,让学生有个感性上的认识。这时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其时在这种摩仿的过程中,地球何时处于黑夜,何时处于白天一目了然(就看学生的脸是否面对演太阳同学的位置)。在之后的几次练习中,学生对这一部人知识掌握比以往要好很多。这样的教学过程感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发现对于新上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比初中提高多少,在对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中,不能用像对高二或高三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一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比看做好的FLASH强多了。在A班同样的问题B班学生反应就好多了,之后我再理性的提炼一下,学生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现在在小学有“做中学”的观点,其实在高中尤其高一像地理这样的学科也是要“做中学”,在“做”中,学生才能对抽象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在“做”中,学生才能更加有兴趣;在“做”中,学生也更会投入,在“做中学”学生在练习中才不会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