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微生物的“功”与“过”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5 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最后一课,是学生经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认识微生物、了解霉菌后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进一步思考。通过相互交流、阅读资料、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活动等方式感受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
总体而言,本课围绕微生物的“功”与“过”这个中心,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指导学生谈论微生物的“功”“过”,即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此活动的设计为先指出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然后安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分析微生物在具体事例中的“功”与“过”;通过观察苹果腐烂变质的视频思考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从中领会一件事情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其影响。
第二个部分为“分”, 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这个部分由两个并列的活动组成,其中,第一个活动主要呈现青霉素的发现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医疗领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体事例;第二个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人们消灭病菌、自我防护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消减微生物“过”的一些具体事例。
第三个部分又为“总”,通过自制酸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酸奶制作过程中一些具体操作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微生物造福生活的。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对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类型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知晓的微生物多属于致病菌,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微生物是一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这一错误概念。同时,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积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本课在教学中重在通过基于事例的交流与辨析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迷思概念,让他们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同时建立起微生物兼有“功”和“过”的观点,并通过亲历制作酸奶的活动过程、评价制作效果来反思应当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帮助制作酸奶。进而进一步感受到如何利用微生物的习性特点造福人类生活这一主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微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微生物对人类“功”“过”的辩证关系。
2知晓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举例说明。如青霉素的发现,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等。
3知晓防护自身,减少病菌侵害的具体方法。
科学探究:
1通过自制酸奶活动感受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用,体会一些微生物对人的价值。
2能在自制酸奶活动中反思制作步骤中蕴含的与微生物特性相关的科学原理。
3注重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交流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史学习时,能意识到科学家所具有的善于发现、大胆求证、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2在体验操作时中,乐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操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成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
能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活有“功”也有“过”,并能举例阐述。
【教学难点】
能认识到应当辨证看待微生物的“功”“过”。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