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过程与方法
(1)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2)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流水计时的特点。
【教学难点】
滴漏实验
实验探究法
塑料瓶子、铁架台、量筒、水杯
一、视频导入
播放歌曲《高山流水》,这首歌曲非常的优美动听,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水有很多的用途,在古代,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二、探究新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这些水钟是怎样进行报时的?
(一)古代的水钟
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做“刻漏”,是指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来来计时的。水钟分为两种,“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受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
古人怎样想到用滴漏来计时的,水钟是怎样利用滴漏来计时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滴漏实验。
(二)滴漏实验
主要通过三个活动来验证。
第一个活动。
出示实验器材。
注意:
1.孔的大小不变;
2.重复观察2---3次,在瓶中装入同样多的水——300毫升。
3.做好记录。
100毫升水流出时间记录表
第二个活动。
注意同上。
10毫升水流出时间记录表
50毫升水流出时间记录表
第三个活动。
300毫升水流出时间记录表
考虑:
杯底的孔的大小没有改变,为什么300毫升水漏出的时间要大大超过100毫升的水漏出的时间呢?
想一想:“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水流的速度、水量的多少、漏水孔的大小。
由于水位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水流速度的变化。水位高时,水流较急,水位较低,水流就缓慢,渐渐地从流变成滴,甚至不再往下漏。
探讨一下:
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由于水位高低的变化,越到后边水流越慢。
保持漏水孔大小不变和水位的高低不变,就可以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盛水漏斗中的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的,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是用来保持水位高低的。
通过控制水位高低和流水孔的大小就能使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结论: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有关。
三、拓展延伸
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时钟是蓝宝时钟,它比目前作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原子钟还要精确1000倍。
水钟是伽利略发明的,摆钟是惠更斯发明的,闹钟是汤若望发明的。
根据流水在一定的装置里,能够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制作了水钟。
(一)填空题
1.水钟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
2.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3.由于(水位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水流速度的变化。
(二)判断题
1.泄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X)
2.古人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
3.由于流速不一样,水钟计量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4. 4.水总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X)
用水测量时间
水钟“受水型”水钟
“泄水型”水钟
滴漏实验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材内容是首先介绍古代的水钟,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然后是实验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光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以下改进,一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在一个容器里,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实验室没有100毫升的量筒。我的改进是:在烧杯里盛200毫升的水,测量积聚50毫升水的时间,这样,就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是将教材进行了整合,在经历了测量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后,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让学生观察水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水的流速保持不变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再来理解古代的水钟,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了。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而古人克服了这些困难,发明了水钟。把“古代的水钟”这部分内容放在了本课教学的最后,
有了经历古人制作水钟的过程,再来理解两种类型水钟的计时原理就容易多了。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我让孩子们先讨论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让孩子先明白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方法,操作起来就会有实效。讨论完了以后,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孩子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