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三字经详解;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 书首先要读《孝经》,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下来的。《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有十八章。古人求学,一定是先读《孝经》, 后读四书。《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经》十八章,只讲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孝。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分为五大类,就各类人的本位,提出实施孝亲的方法和原则,所以是自古以来学者要读的第一书。
行 孝要根据每个人的所处的位置,在何本位,实行何种孝道,所以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不是死板板的。孔子回答弟子们关于孝 道的问题,一个学生一种答案,都不一样。难道孝道没有统一标准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答复。子夏问孝,孔子 说“难”,脸不好看。虽然对父母的吩咐,你照做了,但吊个脸子,父母看了会伤心难过,这就没有做到孝。
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 书首先要读《孝经》,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下来的。《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有十八章。古人求学,一定是先读《孝经》, 后读四书。《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经》十八章,只讲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孝。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分为五大类,就各类人的本位,提出实施孝亲的方法和原则,所以是自古以来学者要读的第一书。
行 孝要根据每个人的所处的位置,在何本位,实行何种孝道,所以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不是死板板的。孔子回答弟子们关于孝 道的问题,一个学生一种答案,都不一样。难道孝道没有统一标准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答复。子夏问孝,孔子 说“难”,脸不好看。虽然对父母的吩咐,你照做了,但吊个脸子,父母看了会伤心难过,这就没有做到孝。
曾子问孝,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初也”。我们这个肉身是向天地父母借来用的,借了这个肉身的假,来修自己的真。寿命终了的时候要归还父母的,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否则就不好还了。
孝不是一成不变的愚孝、傻孝,糊涂父母要子女也干糊涂事,能听从吗?绝对不行。那如何处理这种尴尬的处境呢?这就要好好读孔子讲的《孝经》。十八章书只讲了一个孝字,可谓是深入浅出,条缕详明。读书一定要活读,不能死读,读死了,孔子的话就变成僵化的教条了。
如 何才是行正孝而不是愚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孝经》也要配合自己的智慧,才不至学呆。如《孟子》一书里面有“父攘羊子告”的事例。有一位为人父 者,偷了邻居家的羊,攘不是主动去偷,而是将跑到自己家里的别人家的羊扣下,其子就告发此事。儿子做的对不对呢?单从法制角度看,应该说没错。但是此举合 法不合理,父亲偷羊,儿子事先有否劝谏?既偷之后,有否劝父亲把羊还回去?有否劝父亲主动去自首?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就告发父亲,此举就不合情理,根本没 有孝道可言。
因此,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习,探求其中的道理。六经占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孝不是一成不变的愚孝、傻孝,糊涂父母要子女也干糊涂事,能听从吗?绝对不行。那如何处理这种尴尬的处境呢?这就要好好读孔子讲的《孝经》。十八章书只讲了一个孝字,可谓是深入浅出,条缕详明。读书一定要活读,不能死读,读死了,孔子的话就变成僵化的教条了。
如 何才是行正孝而不是愚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孝经》也要配合自己的智慧,才不至学呆。如《孟子》一书里面有“父攘羊子告”的事例。有一位为人父 者,偷了邻居家的羊,攘不是主动去偷,而是将跑到自己家里的别人家的羊扣下,其子就告发此事。儿子做的对不对呢?单从法制角度看,应该说没错。但是此举合 法不合理,父亲偷羊,儿子事先有否劝谏?既偷之后,有否劝父亲把羊还回去?有否劝父亲主动去自首?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就告发父亲,此举就不合情理,根本没 有孝道可言。
因此,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习,探求其中的道理。六经占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经》也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
《易经》中国第一部经典,后世的诸子百家、一切学问都根源于此;
《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后 世将《周礼》除去,称“五经”。五经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古时代文化思想的中心。《论语》中将其定义为“皆雅言也”,能使人思想纯正、言辞高雅。五 经各有其名:《诗经》叫葩经、《书经》叫壁经、《易经》叫羲经、《礼记》叫戴经、《春秋》叫麟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五经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经解》篇中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不是让人去当诗人,十个诗人九个半有神经病。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内心升华。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资料,读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未来。人读了历史,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能够疏通知远。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是艺术门类的总称,包括了音乐、美术、文艺、运动等等。“易良”是由坏变好,变得平易而善良。
“洁静精微,易教也。”洁静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是科学的、逻辑的严密。《易经》的思想既是科学的哲学,也是哲学的科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
《易经》中国第一部经典,后世的诸子百家、一切学问都根源于此;
《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后 世将《周礼》除去,称“五经”。五经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古时代文化思想的中心。《论语》中将其定义为“皆雅言也”,能使人思想纯正、言辞高雅。五 经各有其名:《诗经》叫葩经、《书经》叫壁经、《易经》叫羲经、《礼记》叫戴经、《春秋》叫麟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五经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经解》篇中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不是让人去当诗人,十个诗人九个半有神经病。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内心升华。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资料,读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未来。人读了历史,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能够疏通知远。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是艺术门类的总称,包括了音乐、美术、文艺、运动等等。“易良”是由坏变好,变得平易而善良。
“洁静精微,易教也。”洁静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是科学的、逻辑的严密。《易经》的思想既是科学的哲学,也是哲学的科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
“恭俭庄敬,礼教也。”礼是文化思想的总称,礼教是对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是研究历史资料,“比事”是类比今人今事。历史可提供我们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其他人生方面的经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为人处世,处处都有借鉴的经验。
把五经读死了的.书呆子,就会适得其反,五经就变成毒药了。
“《诗》之失,愚”。总是无病呻吟,咬文咂字,“关门闭户掩柴扉”,此类文人就愚蠢之极,笨蛋一个。
“《书》 之失,诬”。读历史要注意,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的,如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清廷出资官修明史,你能完全相信吗?除了历史上的人名、地名、时间是真的,恐 怕靠不住。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中学的历史课本就年年改,日本人也学了这一手,也修改教科书。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说,“书之 失,诬”,你被骗了。
“《乐》之失,奢”。艺术文化太发达,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太奢靡,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是在文化艺术鼎盛时期衰亡的。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兵因安乐太过,军事能 力颓废退化。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视察浙江清兵大营,杭州绿营兵吹奏箫管细乐迎驾。乾隆大怒,说“你们是军人,整天地吹箫弄乐,还能骑马打仗吗?”于是下 令,军中只准用征鼓号角,其余笙管细乐一律禁止。
五经四书 “《易》之失,贼”。一个人学了《易经》,动不动就掐指一算,会变得贼头鬼脑的。况且“察见渊鱼者不祥”,历史上未卜先知的人没有几个又好下场的。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是研究历史资料,“比事”是类比今人今事。历史可提供我们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其他人生方面的经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为人处世,处处都有借鉴的经验。
把五经读死了的.书呆子,就会适得其反,五经就变成毒药了。
“《诗》之失,愚”。总是无病呻吟,咬文咂字,“关门闭户掩柴扉”,此类文人就愚蠢之极,笨蛋一个。
“《书》 之失,诬”。读历史要注意,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的,如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清廷出资官修明史,你能完全相信吗?除了历史上的人名、地名、时间是真的,恐 怕靠不住。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中学的历史课本就年年改,日本人也学了这一手,也修改教科书。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说,“书之 失,诬”,你被骗了。
“《乐》之失,奢”。艺术文化太发达,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太奢靡,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是在文化艺术鼎盛时期衰亡的。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兵因安乐太过,军事能 力颓废退化。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视察浙江清兵大营,杭州绿营兵吹奏箫管细乐迎驾。乾隆大怒,说“你们是军人,整天地吹箫弄乐,还能骑马打仗吗?”于是下 令,军中只准用征鼓号角,其余笙管细乐一律禁止。
五经四书 “《易》之失,贼”。一个人学了《易经》,动不动就掐指一算,会变得贼头鬼脑的。况且“察见渊鱼者不祥”,历史上未卜先知的人没有几个又好下场的。
“《礼》之失,烦”。礼固然重要,但过分讲礼数,搞得繁文冗节就烦死人。前清的旗人见面问礼,从老太爷、大少奶奶,一直问到你们家里那只黄雀,烦透了。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当然好,但有时候读历史会出问题。古代帝王读历史,学阴谋诡计的占多数,真正以史为鉴,检查自己的少之又少。这些人不读历史还坏的有限,史书读多了,反而祸国殃民。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当然好,但有时候读历史会出问题。古代帝王读历史,学阴谋诡计的占多数,真正以史为鉴,检查自己的少之又少。这些人不读历史还坏的有限,史书读多了,反而祸国殃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