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动静结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案例
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方琼
要素定位】
《山居秋暝》是五上统编教材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主题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为促使单元篇章页语文要素的达成,教材编者在单元编排中指向了不同的策略来落实语文要素,如表1所示:
表1:统编五上七单元单元语文要素定位
明确了本课在单元所处地位后,为更好把握语文要素的达成方式和达成程度,结合课文编排,《山居秋暝》作为单元第一课中的居首古诗,我们认为需从“基础要素目标”和“核心要素目标”两个维度进行定位: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诗歌描绘景象并背诵古诗。
2.回顾运用读懂古诗的题目、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等来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方法。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设计意图】
一、聚焦语文要素,设核心教学环节。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则教学设计中重要教学环节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二、根据学生起点,选适宜教学方式。班级不同学生起点存在差异,教师要预设多种可能性,准备多种适合不同生本的教学方式作切换。
三、以旧诗带新诗,品味古诗善迁移。古诗的学习要品意象、创意境,当遇到耐人寻味的诗句时,可调动学生已学古诗来搭台阶。
【过程描述】
古诗教学是一线小语老师课堂展示的洼地,很多老师都不愿将其作为公开课,甚至出现教师报大意,学生抄大意的古诗课堂。深入研讨古诗文课堂的语文要素达成已迫在
眉睫。
图1:马清老师执教《山居秋暝》图2:袁明敏老师执教《山居秋暝》我校基于现状迎难而上,本学期应邀承办了3次以“小学语文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与古诗文教学策略研讨”为主题的浙江省90学时培训活动。在11月6日和12月2日这两次省培活动中,工作室成员保俶塔实验学校马清老师和我校袁明敏老师都展示了《山居秋暝》一课。两位老师又是如何引领学生追随王维的脚步来品味景象、达成语文要素的呢?且听我们与你道来——
一、赏画知作者: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1.赏画猜作者:
赏画:老师带来几幅中国画,咱们来欣赏一下。猜作者:知道作者是谁吗?
2.介绍知其人: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苏轼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明法解诗题:隐居辋川秋意阑珊
古诗题目可读取多样信息,仅内容而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以及景物等,不仅如此,有些诗题还包含题眼,起到总领全诗、画龙点睛等妙处,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这样来解诗题——
1.揭题
2.解题:读题。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合起来就是: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所闻。
那么,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3.明法:学习古诗有一种很好的方法,读懂题目也就大致知道古诗大概会写什
么了。(板贴:读懂诗题学古诗)
三、识体明诗意:五言律诗诗意山水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小学阶段首次出现这种体裁,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的代表作,故我们设计以下环节:(2)四、想象绘景象:诗中有画动静结合
“想象描绘景象”是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达成策略,马老师和袁老师带领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走进《山居秋暝》——
(一)关注学生起点,选择“想象画面”的方式
教学方式一:
教学方式二:
1.对比发现(和五言绝句作对比):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是五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试读节奏:同学们律诗讲究音律、节奏,打开书本,翻到第92页。自己读读吧,读出你的感觉来。
3.感受节奏与音律:本诗要求读时“二三停顿”,“五字短,尾字长”,读时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停顿。
4.明诗意: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诗句中那些字词的意思?(板贴:借助注释明诗意)1.完成作业单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起品味王维诗中描绘的景象。品味诗句,欣赏画面,选一选,把你觉得符合诗句意境的画面序号写在括号里。
2.交流作业单“图连诗”部分:交流一下,你怎么选择的,为什么这么选择?
3.完成作业单二:再选择其中一句诗,结合所选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景象。
(二)交流品读第一句。
1.交流补充。
听,他俩描绘的景象有何不同?
2.小结板书:清新悠远
1.品读诗句景物: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板贴),读着他的诗句,看看诗
句中藏着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批注。
(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交流画面谈感受:王维居住的山林间有那么多景物,让我们展开想象依次去
品读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板贴:想象景象品古诗)
出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的感受如何?把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带着感受读一读。(生板书:清新、神清气爽、幽静……)
3.指导读出画面:谁能读出这清新幽静的味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环境描写。方式一通过把诗句转化成视觉画面,让学生选择符合意境的一副来初步感知《山居秋暝》的空旷幽静。方式二先批注诗句中景物,再让学生依次描绘景象谈感受。
两堂课后我们发现语言功底深厚、想象力丰富的班级更适合“诗画相连绘景象”这一相对开放的教学方式;而对于长期在教师亦步亦趋、线性教学引导下的班级,则更适合“批注景物依次体会”这一引导扶助的教学方式。
(二)以旧诗带新诗,对照发现“写景秘妙”
1.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跟随王维的脚步,你看到、听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预设:
明月挂在空中,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林中间;那月影若隐若现,恍恍惚惚;听到
了清泉哗哗地流动……。(生板书:清幽、空灵……)
(2)对比发现静动描写。
①出示两句诗比一比:王维《竹里馆》中也描绘了月光洒下的画面“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这两句诗在写法有什么不一样?
②提炼方法:……(板书:有静有动)
③体会以动衬静:这山间傍晚,静得连流水声都清晰可听,更显得静谧了!谁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再来读一读,要能听得见流水的声音哦。这流水声儿有点大了。
(3)拓展体会动静:出示《鸟鸣涧》《鹿柴》
一开始我们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品读诗句、说画面、谈感受”的方式,但是当学生因语言积淀受限,出现了无感而谈或重复谈感受的状况,为了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单方面需要不停地用点拨、引导、纠正、延伸。我们改用“新诗对照旧诗”的方式后,学生对比朗读中发现不同,自主寻得“有动有静”这一写“静”秘妙。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习得的语文要素,比老师灌输给他的效果要强上百倍。
(三)“家长里短”演一演,“乐天”诗句来勾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是动静结合的典范,随后王维笔锋一转,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笔触人们的生活场景。
出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交流补充景象。
(2)启发想象演一演:你从听到的角度想象那幅画面。人们仿佛又在干什么?(3)“乐天”诗句勾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娃撑着小艇,浮萍一道开。渔
夫划着那渔舟,莲叶一道开。这样的生活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板书:悠闲自在……)(4)指导朗读:谁能读一读,把这幅美景展现在大家眼前。
(5)提炼方法:山林空旷幽静,所以浣女们聊天的声音在诗人王维的耳中是那么
清晰可辨,是以动衬静,让静变得更静。
(四)复现四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探诗心
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要在二三十字的方寸之地展现其内心世界。相隔千年的我们,在读懂诗句大意后要真正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古诗一定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才能品诗有深度,课堂有厚度。
1.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理解“春芳”、“歇”
2.出示《楚辞》名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却愿意留下来,他仅仅是因为山中的景、山中的人、山中的生活吗?
3.出示王维生平(略):他愿意隐居在山中,使他的心更静了,就像事物中的月一
样明,松一样挺拔,泉一样清澈,石一样沉稳,泰然自若,竹一样坚韧,莲一样纯洁,出淤泥而不染,想浣女和渔夫一样勤劳、善良、淳朴。
5.配乐朗读背诵
6.小结方法
7.完成作业并展示交流:请同学们选择《山居秋暝》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副画面,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