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金秋时节
本单元的内容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有描写秋景的,有描写秋天的声音的,有描写秋雨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并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二是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在仿写练习时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发。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
  本文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通过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秋天的不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课时
铺满金巴
掌的水泥道
本文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展现了一幅秋天落叶美景图。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水泥道的美。
2课时
秋天的雨
本文用优美的语言,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抒发了喜秋、赞秋的情感。
弄清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2课时
听听,秋的
声音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启发学生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的美好,充分感受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从朗读中展开想象,感受美好的秋声与浓浓的秋情;读写结合,尝试写几句小诗。
1课时
写日记
以一篇日记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写日记的方法和好处,学写日记。
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培养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的习惯。
2课时
交流平台
讨论、总结并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学会运用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掌握钢笔书写的要领,提高书写能力。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丰富积累词汇,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书写提示
学写钢笔字,注意横竖笔画。
日积月累
积累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重点)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难点)
山行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
绘的浓浓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
识字方法: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行、径”。“行”是多音字,进行组词造句练习。“寒、径、霜”可以运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进行识记。“斜”可以运用生字加减法进行记忆。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诗文配图,引导探究。
(1)仔细观察图画,在诗中可以到哪些景物?
(2)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画面和诗句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这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4)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哪个字直抒胸臆?诗人的什么动作表现出了这份惊喜?
2.看图想象,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说图画上的内容。
示例:走进深秋的山林,远望,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向山顶延伸,山腰上云雾袅绕,隐约还
有几户山居人家;近处,夕阳晚照,枫林似火,动人心魄。这真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图!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教师“扶”学“远上寒山石径斜”。
1.理解“远上寒山”的意思。诗人为何称这山为“寒山”?(深秋时节,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这石头小路有什么特点?(曲折不直。)它伸向哪儿?(山顶。)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串讲句意。教师相机点拨总结。
示例: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方法拓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跟现代文的表达不同。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可以先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中重要字词的意思,把句意说完整、说清楚。如果运用直译法,也并非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还要调整表述顺序,使句意更加流畅才行。
(二)半“扶”半“放”学“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
1.引导学生想象描述画面。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所见:山高之处,云雾缭绕,炊烟袅袅。
所闻:风吟,鸟啼,鸡鸣,犬吠。
所感:寂静的深山仍让人感到乡野生活的恬淡闲适,充满生气。
2.比较“生处”“深处”“升处”的差异,突破“生处”难点、易错点。
3.串讲前两句诗意。朗读回顾,读出画面感。
(三)“放手”合作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自由读第3、4句,想象画面。
2.结合图片,交流“坐”“晚”“霜叶”“红于”的意思。
3.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串讲诗意。
4.朗读回顾,读出喜爱之情。
小结:火红的枫林,火红的枫叶,是那么生机勃勃,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向衰败的痕迹。这怎能不叫人心生赞叹啊!同学们,让我听听你们满怀热情的朗诵,听听你们内心和诗人一样的喜爱之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个性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齐读。
2.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学生试背
3.课堂回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4.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画: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默写古诗《山行》,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3):另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收集杜牧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1.认识“犹、傲、橘”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会写“赠、刘、盖、送、挑”等9个生字。
2.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山行》,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山行》的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先来看这首《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掌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