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二句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祭龙节和诗经中的端午节日,而后随着时代推移逐渐发展成今天“端午节”的形式。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有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艾叶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特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吸引了众多爱好文化和传统的人们。
而在诗歌的艺术中,端午节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主题。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既借端午之名,又暗喻白居易离京不久,自嘲辞官的悲凉。从此,“端午”这个词汇也逐渐成为了中国诗歌中的一种常用的主题,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诗人都经常将端午这一节日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如唐代高适的《北征赋》中写道:“愿为宛丘首,置酒白头宴。端午君来邮,应爲江左饯。”将端午节日与离别相联系,表述了诗人离故土漂泊他乡的思念之情。宋代辛弃疾的《钱塘湖春行》中也有“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句,在蕴含端午节日的氛围之余,还蕴含着对诗人漂泊的心情的抒发。
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同时,现代的诗人也从端午节中得到了启发,慕名而来的游客、观赏龙舟比赛、吃粽子的场景都成为了现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素材。如近现代诗人海子的《夏日即兴》中有“我们去看比赛,不说什么,坐在河岸上。”以及安琦的《东陵楼》,朱自清的《初夏》,陈毅的《广场》等等,都描写了端午节日的特殊氛围和独特魅力。
在创作端午节主题的二句诗中,有的主题已经成为了诗歌的经典,教世人铭记于心。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高望远只自怜,愁人节日独参差”,表达了自己思念故乡、抒发不同世情的情感;元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丙辰岁除夜作”中的“历年元夜时,独赏良辰美景泪洒云间,不知此夜何夕?其间,则有举目无亲、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有清代陈德裕“友人相约探仙女,人情洛水月明多;三年不见空余泪,调笑端阳瑞气饶。” ,表现了人之相爱,与永别的感慨和痛苦。
总之,端午节对于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端午节所蕴含的节日气息和人文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主要素材之一,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二句诗的传承,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人们传递了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