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与食品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节日之一。端午节的现象更是丰富多彩,除了闻名遐迩的龙舟比赛,还有许多千姿百态的民间活动,如挂菖蒲、喝雄黄酒、吃咸鸭蛋、包粽子等等。而这些活动中,最能代表端午节精神的恐怕还是包粽子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一、《清明上河图诗》——苏轼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峰背面藏烟雨,片帆前头展海风。斜阳草树寻常路,马蹄嘈杂过市尘。游子寻春半出城,市南巷陌少行人。”
这是苏轼的《清明上河图诗》中的一部分,描述了端午节时江南水乡的一幅生动场景。人们在河边等待着归船,游子们则纷纷出城,开始踏青游玩。这首诗透露出节日气氛浓郁,人们的欢乐心情。
二、《浣溪沙·华山远村》——晏几道
“城市一隅五月时,千家万户赛龙舟。大人小儿皆怀节,相唤相问谁胜游。鼓乐齐鸣天地响,口口声声都是羞。若得中流价钱杳,百年夫妻健儿孝。”
这首诗是晏几道的《浣溪沙·华山远村》。他的笔下描绘了端午节时热闹非凡的龙舟比赛。诗中唤醒一方,另一方跟底下,形成了浓厚的比赛氛围。人们齐声喊话,呐喊助威,就量获胜后会有什么奖品。诗的结尾,晏几道留下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将端午节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
三、《端午节》——白居易
“三月上旬端阳至,田家草木渐萌滋。岂无异事可告乎?大夫门子尔来会。梅花桩上走穿针,瑟瑟珠箔穿罗裾。达曾半步归观音,黄雄生草镂刻图。沙鸥皮面青闪闪,夜闻啼唳思君子。”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端午节》。他描述的是端阳时节的一个习俗,人们在草木渐盛的时候舞栏杆、穿针、饮酒领句,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他作诗与比赛的习俗不同,此诗反应的文化层面更为深邃,涉及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这也让我们想到,端午节并不
单单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关于端午节的诗歌
四、《除夜》——唐·朱庆馀
“夏至鹅黄暮,川上白沙堤。男儿欲有意,何不学满门筝。抚怀三叹后,拂袖起新词。年年华夏对,弦管到三春。”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端午节,但是却给人一种暑期重大节日的强烈感受。夏至时节夕阳消退,川上的白沙尤其明晃晃的。男子们也喜欢利用这个时节,手持筝子弹奏,表达自己的感情。此诗启示我们,在举凡一个节日,皆有丰盛的谈资和思想共勉。
五、《系鲤》——杨煜
“乙未端阳,欢饮达旦。自经丧乱后,孤客度陶闲。春眠晚起,失业又作连篇。荒庐守寂寂,白粒付西山。茂林修竹翠,玉洞凿炉烟。时闻花冢吟,微涌水陂钓。有客无酒劳思绿,独抱青天冷哭鲤。”
这首诗的伤感之情在端午节中显得更为强烈,它表达了中秋节亲人离去后的悲痛和孤寂。诗中描述了几幅恬静的景,半是自娱自乐,半是缅怀逝去的至亲。此诗与端午节的盛景相比有些冷峻,但它却告诉我们:端午节是人们在失落与痛苦后仍然坚持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记忆和期盼。
六、《百雏图序》——郑板桥
“人有人之快,鸟有鸟之乐。何固不可夫子学之远,而造化因之哉!”
这是郑板桥的《百雏图序》。节日就象是孩子们的游乐园,而盛世如一座熙熙攘攘的市集。只要你打开心扉,就能感知到不一样的人间热闹和通透。基于人间之喜,联想到成长,这就是节日动人的地方。篇末,郑板桥写到:“对联高挂,短歌细听,未尝不近视听之妙者也。”这更是端午节的最好注解,街头巷尾挂着的五彩缤纷的彩旗,家家户户飘落的菖蒲香气,还有呼喊助威的比赛场面,让我们在节日之中感受生活的情感力量。
结语:
端午节是一种民俗、文化、信仰、历史的结合。文人雅士们以崇高的情操和超凡的艺术感
悟,用充满情调的笔墨描绘出端午节的迷人乡情和生活氛围。他们的诗歌或叙述传统节日和习俗,或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借助文学的遗言,我们可以走近古人,体验古人的感受,发掘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同时,这些诗歌并没有过时,它们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放在现代语境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