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党员集拓展党建宣传网络空间
任雅才刘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推进校园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学生党员思想觉悟高,具有较强的网络洞察力和引领力,是网络宣传的重要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调动党员参与网络的积极性,通过构建学生党员集,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党建宣传网络空间。
第一,在参与度上。教育学部的党建宣传工作,在统筹学部层面的“教育学部红风采”的同时,鼓励各学生党支部和党支部委员开设支部或个人。与学部层面宣传相比,各个党支部的扎根青年学生生活,拥有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的空间,能够及时反映学生需求,将宏观思想落细、落小、落实;的服务受众和互动对象多为同一党支部学生,针对性强,能够激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思想的宣传者、活动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学生党员多层转发宣传支部,能够有效扩大党建活动和先进思想的宣传面,从党内到党外辐射带动更多的人,营造良好的党建宣传氛围。
第二,在内容上。党支部或党支部委员的公众
络宣传作品的阅读量、点赞、分享率等指标;高转化率,代表网络作品到底能对多少学生产生实质触动。所以“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涵,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优势,提升网络作品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进而不断完善、优化、提高新媒体工作能力。把学生变成粉丝,变成用户,这是“互联网+学生工作”转型的最大价值。
勿忘传统工作内容,不能“喜新厌旧”
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自身不产生信息,所传播的信息全部来自于互联网上的每个个体信息发布源。所以真正高质量、有效果的网络作品,重点还在于作品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来说,抛开日常的基础工作,只谈“互联网+”是没有意义的。
“互联网+”时代,“新”在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但所传播的依然是传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辅导员有了基础工作的长时间积累,有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工作能力,才能做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联网精品项目。所以“互联网+辅
导员工作”的第三个要求,是练好基本功,无论是网上网下,都能够展示出丰富的工作经验,突出工作内涵,给互联网作品注入内在活力。辅导员敢发声、善发声、常发声,话题有共鸣、文字有温度、境界有力量,这是“互联网+辅导员工作”的目标之一。
“互联网+”这个时代,让辅导员已经不是仅仅活在办公室和讲台上的固定形象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都要求辅导员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在以公共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载体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有学生存在的地方,就应该有高校辅导员的身影,“互联网+”提供了一种连接,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把辅导员和学生连接起来,把辅导员的能力与经验和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连接起来,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共享成为必然。
“互联网+”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一直以来所肩负的思想引领职责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虽只有微薄之力,但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系该校辅导员
责任编辑:刘静
2016.11总第76期
北京教育·德育辅导员手记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