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②张先:北宋诗人。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近及远,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从细处人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以船浆划动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的“入郭僧”照应题目的“无相院”。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的静寂清净。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2.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请出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
1.A
2.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浮萍散开后,水面上倒映出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②“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③“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近及远”错。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可见,首联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写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出暗写“影”的句子,然后需结合诗句的内容解析分析。
1)“浮萍破处见山影”,意思是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此句直接点出“影”字,是明写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
2)“过桥人似鉴中行”,意思是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此句以“鉴中行”形容中人过桥,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着人影、桥影,但并没有直接点出“影”字,是暗写。
3)“莫放修芦碍月生”,意思是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此句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没有写影,却令读者能够感受到芦影、月影的存在,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是暗写。
所以,全诗机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②坐:徒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B.颔联刻画早梅内在气质,一写“香”,一写“”,集中写了早梅傲视风霜的风格。
C.颈联继续咏物,诗人看到早梅绽放,不禁想起远方的友人,想折梅赠之。
D.这首诗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融和为一。
2.简要分析整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
2.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诗人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表现了诗人对亲友们的无限思念之情。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借梅花的销落来抒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的分析能力。
C.“颈联继续咏物”错误,应是由咏物而转入抒怀。颈联“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句,诗人看到早梅绽放,不禁想起远方的友人,想折梅赠之,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表现了诗人对亲友们的无限思念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本诗为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景,“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写出在繁霜朔风摧残下的早梅的英姿。作者此处以梅花自况,暗示自己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的坚强不妥协的精神。后两联“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意思是诗人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此处作者用梅花托物言志,既表达了自己高洁的风格,又在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对亲友们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梅花势将枯萎凋零,此处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借梅花的销落来抒发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谊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愁”,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恨”,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答案】
1.C
2.示例一:赞同基调是“愁”。前两联写登高见到秋景的悲秋之情,颈联抒发暮年作客、抱病独登台的悲愁,尾联抒发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愁苦。
示例二:赞同基调是“恨”。“悲”为“恨”服务,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暮年多病,面对艰难国事,壮志难酬之恨。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误。本诗当中的“艰难苦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所以本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观点一:赞同基调是“愁”。前两联诗作者登高所见的秋景:风急天高,猿声哀婉;水清沙白,飞鸟徘徊万木萧疏,江水滚滚。这些是秋天特有的凄凉之景。而颈联写到自己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更增添了悲秋之愁。尾联写到时局艰难,两鬓如霜,想要戒酒消愁但因病却不得不戒酒的情景。全诗都在围绕“愁”字来写。
观点二:赞同基调是“恨”。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而“悲”为“恨”服务。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B.“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C.“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语言精练自然。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诗句赏析【答案】
1.D
2.①“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深宅大院里与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形成对比。
②“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③“岂有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④“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两句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错误。本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行文具有现实主义
的风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意思是:深宅大院里,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这里将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国土沦陷的现状只指寻欢作乐与抗金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形成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沙头空照征人骨”写到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将生者无聊幽怨与死者暴尸沙场进行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岂有逆胡传子孙!”写到中原大地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这里将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