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答题模板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诗句赏析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
      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
      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三、分析语言特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明确,简练)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鉴赏语言(炼字)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五、鉴赏关键词语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六、判断观点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
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对比题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
1、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三、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