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的情感。
山坡羊 骊山怀古教学设计
一、导入、熟悉文本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可见,元曲是元代文学的最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曲中的一首杰作——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感知文本
曲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板书:“恨”
恨是什么意思?(怨恨、遗憾)
三、探究文本
作者在恨什么?从曲中到相应的词句。
1、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译文: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
A.出示骊山、阿房宫相关资料
骊山,又名郦山,因为山势就像一匹骏马一样,所以得名。骊山风景秀丽,多个君王在此营建宫殿。相传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当时就在那建骊宫;后来秦始皇改为骊山汤,著名的秦始皇陵,也就在骊山的北麓;唐朝时,唐玄宗的时候,扩建华清宫,那里的温泉很有名,就是杨贵妃出浴的华清池;近代著名的西安事变也是发生在骊山上。可以说,骊山见证了中国许多历史大事件的发展。
阿房宫由秦始皇建立,与骊山分列在西安城的西、东两侧。(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建造了一座行宫。它富丽堂皇、极尽奢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覆盖三百多里,宫殿高耸,隐天蔽日,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通向咸阳。)可是,如此恢弘雄伟的阿房宫,却在公元206年,项羽兵入咸阳时被烧毁,大火历时三月不灭,所以杜牧《阿房宫赋》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而张养浩登临骊山四顾,自然联想到阿房一炬。
B.刚才说过,本曲是写于《潼关怀古》之后,作者过了险要的潼关,到了长安、咸阳。当年奢侈繁华之地、穷奢极欲之象,如今又是怎样呢?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不过只有稀疏的野草铺在曾经繁华、豪华的宫殿地面上,而河水在那迂回地流淌。
草的后面有一个形容词——萧疏,草之少、此地之荒芜破败、没有生气。草尚且如此凋敝,更何况人乎、事乎?作者的忧伤慨叹可见一斑。
水是怎样的呢?——萦纡,回环曲折。用水来写忧愁怨恨,自古以来不是新鲜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水势的浩大和不断表现忧愁的深沉和绵延。这句“水萦纡”写出水的曲折迂回,也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肠百结、心境的九曲回肠。
小结:这种曾经的繁华、今日的凄凉,我们称之为“昔盛今衰”,形成鲜明对比,辉煌的帝国短暂存在、很快灭亡,不禁让作者感到遗恨。
板书:昔盛今衰,秦朝败亡(对比)
作者还在恨什么呢?
2、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历数各朝代历史、出示杜牧《阿房宫赋》)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只有秦朝才有吗?东周以来,战国列强,到大秦帝国、楚汉之争,哪一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小结:历代的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无不奢侈极、挥霍无度,所以,所谓迷烟树之遗恨,都是自作孽、不可活啊!作者在这里表面历数历史,实际上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历朝历代总在重蹈覆辙,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板书:历朝历代,重蹈覆辙
3、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作者在诗歌的最后发出这样两句感慨,我请同学来读一读。(点两生读)
句式相同,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如果说前面的“列国周齐秦汉楚”是对列国不吸取教训、自取灭亡的遗憾痛心,那这两句明显情感要深沉、强烈得多了。那为什么作者发出如此沉痛的感慨呢?
背景——七题九首《山坡羊》,皆为登临古地的怀古之作。“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两首《山坡羊》都写于赈济灾民的路上。(出示本曲写作背景,关中大旱、出山赈灾)
张养浩名为咏史怀古,咏的不只是历史、怀的不只是古事,而是当朝!
所谓一时的胜利又算得了什么,要不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怎么会有关中大旱?要不是统治者奢靡享乐,又怎会出现饥民相食的惨状、怎么会不得不请张养浩出山赈灾?所以最后两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简直就不只是一种感怀,不只在谈对秦王朝和列国周齐秦汉楚抱有的遗恨,而是对于当朝统治者昏庸无道、贪图享乐的一种讽刺和诅咒啊!
板书:当朝无道,奢侈享乐(借古讽今)
所以,作者张养浩一恨昔盛今衰,秦朝败亡,二恨历朝历代,重蹈覆辙、三恨当朝无道,奢侈享乐!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元朝亦是如此,他们何尝不是在重蹈列国周齐秦汉楚的覆辙?当奢侈享乐蒙蔽了元朝统治者的双眼,前朝的覆灭结局亦是元朝自己命运的预言。
张养浩,字希孟,是出生在孔孟之乡的山东人。顾名思义,他希望成为像孟子一样的人。可见他追求的也是孟子的价值观——民为贵,君为轻。也只有这样一个怀揣着民本思想的儒家知识分子,才能在那样的封建王权的时代,对封建王朝发出这样深刻的嘲讽与诅咒。他之所以“遗恨”,也正是出于一颗体察百姓、为国为民的本心。
当你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有谁愿意为我们再来读一读最后两句?
结语:这也是王老师欣赏这首曲的原因。张养浩虽然是一位元朝散曲家,但当他把百姓放在心中时,
他常常能站在历史的高位、用超出所处封建时代的眼光去看穿一切、书写一切。我想,真正的学人、真正的思想者、知识分子,就像知更鸟一样,在他们发乎本性的鸣叫、
叹息声中,能预见春天的来临、预告兴亡的规律。这,就是包括张养浩在内的知识分子的使命——见证沧桑、唤醒思考。
最后,让我们用饱含感情,再次朗读全曲,结束今天的课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