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之中你认为哪一个学科最容易教?哪个学科最难教?那么你知道是哪个学科吗?答案就是:语文。为什么这样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小我们就会说,一般人也认为学语文无非就是认识字,会读书就可以了,所以是简单地。但是真正要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方面来讲,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语文这一学科真正学好,是有难度的。
关键词:阅读;课内外;桥梁
那么学习语文究竟怎么入手?怎么才能学好?其实学习语文的根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点拨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升孩子审美的能力,以教材为基点进行多方位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进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
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老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推荐大量阅读篇目进行阅读补给,但“质”的效果不够明显,如表现在大量的阅读材料的布置之下“量”似乎达标,但孩子的表达力、理解力提升不突出。
我们尝试重新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发现语文老师几乎会对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进行精讲,在小学阶段累计的篇目依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搭建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桥梁,就会事半功倍。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就,怎样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一个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课内、外阅读仿佛是一只鸟的两翼,只有展开两翼才能振翅高飞。
从近年来学生的试卷来讲,试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一些与时事相关的阅读和综合实践内容,而是注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果我们能打开学生阅读之窗,在课内外阅读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能力既快又好的得到提高,那么学习语文就容易多了。究竟怎样去做?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立足课堂,内容上注重延伸
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提高,与老师的阅读指导是紧密相连的。会读书不仅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内的教材为基础,链接优秀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及与教材同类型的课外资料,进行延伸阅读,重在扩展知识的广度。比如:在讲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时,向学生推荐更多的经典童话,比如安徒生的《聪明的野牛》《月姑娘的亲事》、安徒生的《打火匣》《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如:在讲三年级上册《快了读书吧》时,简单介绍故事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格林童话》。这三本书选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并且贴近儿童生活、趣味性强、想象奇特、语言生动,适合三
年级阅读。要求学生读童话时边读边发挥自己的
想象,以感受童话的美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
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
有感情的朗读;《稻草人》引导学生结合语句,体会
童话中美好的想象;《格林童话》要求学生边想象,
感受童话的奇妙,并结合故事内容和自己的想象,
把不完整的插图补充完整。能感受到课外阅读的
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在开始读书之前,可组织一次导读活动,激
发阅读的兴趣,制订阅读计划,并对一些重要的
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读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
激励学生持续阅读,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开展一
次读书交流活动。使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总结结
合起来,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以便能够在阅
读中记录好的句子和词汇,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
的积累,在课堂阅读时老师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培童话手抄报
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除了
积累之外,阅读还需要交流,不仅可以扩大学生
的阅读范围,也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在我
国的教育中阅读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丰富多彩
的读书活动是学生持续阅读的有效动力。为此,
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多样性的展示平台,如读书笔
记展示、诗歌朗诵会、手抄报评比等,展示学生阅
读的成果;评选“阅读之星”“书香少年”“书香家
庭”并进行表彰奖励;应该给提倡学生自主的阅
读带有个性的阅读,提倡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
与家长共同阅读,倡导“亲子阅读”活动等等。孩
子“比赶超”的意识大大增强,良好的阅读氛围形
成了,读书的兴趣与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阅读
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文章都是文质兼美
的内容,适合现在的小学生阅读,但是学习语文
不能仅仅局限在阅读教材中,同时还是需要大量
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补充。所以教师还要引导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把课内
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只要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
把课内外的阅读有效结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阅
读的部分更上一层楼。
基于小学语文阅读基础靠课内、补充靠课外
的特点,课内外阅读都是能够丰富语文阅读的有
效途径。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把课内外
阅读有效地结合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想达
到这一教学目的,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加
强阅读的积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魅力,
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地去探索阅读中的奥秘。
综上所述,为了让阅读高效起来,必须打通课
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通道,架起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的桥梁,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
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
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让
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文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彭艳.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研
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摘要: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作当作
审美平台,通过语文朗读和谐优美的韵律、凝练
含蓄的语言与情感等体会美感。通过朗读形式变
化感受文本情思美、提升学生朗读技巧感受文本
音韵美、准正确朗读角度感受文本形象美等形
式,希望可以以此为学生塑造完美审美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审美意蕴
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的语言,让
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从中味语言
美、意境美等多种审美因素,在潜移默化中能激
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这也是语文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关注朗读形式变化,感受文本情思美
(一)巧用配乐,乐中生情。小学语文朗读审美
情感的培养一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强调学生
精神的愉悦性,让其在情感上感受快乐与自由。音
乐之所以有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构建的意境可
直击人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听众还可借助
自己的审美能力独自进行欣赏品味,促使身心放
松,升华情感。所以在朗读活动中引入音乐,进而
渲染朗读氛围,同时将学生带到文
本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
如部编版二下语文教材中《沙滩上
的童话》课文的朗读可使用配乐法,
主旋律选择轻松自在、欢快明亮的
音乐。在攻打魔王营救公主的时候
选择节奏紧张激烈的音乐;营救公
主成功后则慢慢转换为舒缓温馨的
乐曲。学生在此情感也自然随音乐
节奏的变化而变化。
(二)巧用演读,体会情思。表演
性的朗读作为朗读的一种形式,即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非语言表达方式
为辅助,体现演读直观与动态的艺
术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
维为主导,对课文中抽象与隐晦情
感有一定难度,这种表演性的朗读
艺术模式,可将传统静态语言文化
升华成可观可感的动态形象。借此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感
受文本中包含的情思,促使学生受
美的熏陶。但是需注意的是演读的
运用有一定准则,如通过演读让学
生在静与动中获得真实审美情感体
验。另外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演
读,教师需结合课文内容与体裁,慎
重选择。例如部编版五年级《将相
和》课堂教学时,对于历史故事的讲
解,往往受学生理解能力限制,单一
讲解形式不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基
于此,可通过表演性的朗读形式,让
学生扮演蔺相如与赵王进行对话;表演蔺相如在
秦王手中夺取和氏璧并与其“同归于尽”的动作,
以表演配合朗读,完成对文本中情思的理解,体
会机智人物形象与不畏牺牲、誓死爱国的情感。
二、激活朗读技巧活力,体会文本音韵美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中,可将丰富的语音
作用于朗读技巧的指导中。通过具有美感的朗读
技巧,不但帮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内涵,体现情
感律动,还可帮助学生个性化朗读中表达音韵
美,进而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与语感体系。
基于此教师要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焕发文本的
生命活力。
(一)轻重得当。文本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
重音的表达,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重视词
语或者某一音节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往往是多方
面的,不但可引发读者的注意力,突出对学生思
打开阅读之窗,架课内外阅读桥梁
河南省许昌市瑞昌路小学岳红霞
径54讵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