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短诗三首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
3.想象《繁星(七一)》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繁星》诗集,见课件。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繁星》这本诗集?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诗集大致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祟拜和赞颂等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课件出示作品简介,使学生对短诗有初步了解。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人,学习字词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中国女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1921年加人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有《冰心文集》行世。
2.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发现朗读中的错误并注意纠正。
3.检查生字,集中学习。
课件出示,见课件。课件出示会认字:漫涛
(1)识字指导。
“漫”和“涛”从读音的角度看,可以在练习朗读诗歌的同时学会正确认读。
“漫”的字形识记可以采用更换偏旁的方式。
“涛”的识记可以借助生词“波涛”,联系生活经验识记。生词“漫灭”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冰心在这里使用的是“漫”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磨灭、模糊难辨”。
(2)写字指导。(课件出示)
①“繁、灭、藤、萝”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藤”属于上合下分型,“繁”属于上分下合型,书写时均要关注各部件的合理布局。“灭”和“萝”在书写时要关注横画这一关键笔画的位置和长短。
②“漫、膝、涛、躲”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这四个字均是左窄右宽。“漫”和“涛”在书写时要注意撇画和三点水的位置关系,“膝”和“躲”在书写时要关注“月”“身”在成为偏旁时的笔画变化。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评价指导。
教师适时表扬书写工整的学生,对书写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当鼓励。
歌颂老师的诗歌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发现字的书写特点,教师适时指导,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课件出示《繁星(七一)》,见课件。
2.指名朗读,教师正音。
3.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4.发现特点。
生1:我发现了现代诗押韵的特点。
生2:我发现了现代诗不要求字数相同的特点。
5.汇报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诗歌主要回忆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明白诗歌的大意,发现诗歌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品析句子,领悟情感
课件出示,见课件。
1.学习诗歌第1、.2行。
(1)朗读提示:朗读到破折号时,应注意停顿,适当延长声音。学生仿照朗读。
(2)理解词语:朗读诗歌第1、2行,想象画面,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永不漫灭”指难以忘记,铭刻在心。作者“永不漫灭”的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回忆。)
2.学习诗歌第3-5行。
(1)想象: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小组交流后汇报。
预设: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园中,走到了藤萝的叶下,趴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美妙的故事,唱动听的儿歌。
(2)学生畅所欲言:“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让你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感觉这画面闲适、温馨、充满母爱的气息。
(3)《繁星(七一)》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名回答)
预设:诗人通过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和对母爱的赞颂。
(4)情境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讲解等方法理解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短诗中的第一首,初步了解了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短诗的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布置作业。
(1)背诵《繁星(七一)》。
(2)见本课的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