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怎样教?
    古诗教学从小学就开始涉及,但古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课程对古诗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于是新教材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文包诗的内涵
    “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二、文包诗的教学路径
1.快速阅读短文,进行初步理解
2.关注古诗创作的背景
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
4.熟读短文,学会借文赏诗
5.掌握“文包诗”所采用的方法,学会应用。
三、文包诗:“三”倾向
    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
    一种是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熟读,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
育价值。
    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
    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为“诗”的。
    第三,再看看“文包诗”这个文本,其“文”毕竟为编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权威性,这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文”的分量应该弱化。这样看来,“文包诗”教学,要凸显“诗”。
四、解读设计8环节 解环设环环环扣
鉴赏——静心阅读,潜入文本,理解感悟 (解读1)
发现——敏锐洞察,整合资源,深入浅出。 (解读2)
定位——知识点、读写点、表达点,意言兼得 (解读3)
寻——语言训练点,能力提升点,情感升华点(解读4)
选择——思路学路,方法策略,灵动生成。 (设计1)
程序——胸有成竹,整理归纳,一气呵成。 (设计2)
预演——脑海呈现,循环往复,发现问题。 (设计3)
修改——是否走在了课标、学段、学情路上? (设计4)
    以上三种解决方法,都没有能够真正凸显“诗”。把“文包诗”当记叙文教不必谈;以“文”导“诗”只在最后点到了“诗”,且让“诗”成了一个“宣泄”的处所,“诗”的价值只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心绪上的归属感。以“文”证“诗”似乎十分清楚地将“诗”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五、定位一个核心:只教学“诗”
  “文包诗”教学便应是古诗文教学。如《李广射虎》一课教学,便应按古诗教学的思路进行:
(1)介绍诗题,了解诗人,了解李广。
(2)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3)理解古诗意思。
    先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意思,可导问:这首古诗哪些词或诗句你已经读明白了,跟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已预习过课文,这个教学板块更不成问题),如学生没有预习或不充分,则可借助“文”直接理解意思。
举例:
《塞下曲》
卢 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林暗草惊风
  :一天夜晚,月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林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2)将军夜引弓: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3)平明寻白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猎物。
(4)没在石棱中: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4)体悟用词。引导学生反复读古诗,预设提问:“惊”好在什么地方?“引弓”和“射箭”相比哪个更好?“没在石棱中”改成“没在石头中”好不好?(这些地方的妙处,在“文”中是无法体会到的。)(5)欣赏艺术特。将军射“虎”后,为什么当时不去查看,而要到第二天天亮才去看呢?教师可与《史记》中《李将军列传》对比讲解:这是诗人的艺术处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第二天看更有悬念感,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就很难取得像现在这样的鲜明效果了。
(6)赏读古诗。读出李将军的敏捷、勇猛、沉着、自信等特点,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感受诗“以音达意”的特点,进一步由形式到内容从整体上领会古诗,从而最终领略“诗”的文化韵味。
六、定位两个作用:“文”是资源
“文包诗”中的“文”作何用?可以有两个用途:
  (1)比照阅读。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提醒学生到“文”中寻适当的参考,以激发思维,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其次,古诗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朗读“文”,甚至适当欣“文”,并作古今文章的比较,谈谈古诗的妙处、现代文的优点,将学生的视野从古诗中拉到现代文的语境里。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得到消解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知了古诗文的特点。
  (2)激发创作。“文包诗”作为例文,其“文”便是一个很好的创作范例。在比照阅读“文”,感受“文”隽永优美的基础上,可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首先,给自己喜欢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同类型且易懂的古诗创作“文”;其次,对本课中的“文”进行二度创作,比如《黄鹤楼送别》
中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地点可以不变,但景物、分别时所说的语言、动作均可以改变,叙述的方式、角度也可以改变,学生必定兴趣盎然;最后,根据本课中的诗进行多维创作。
低年级“由文到诗”
    下面的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两句的学习方法多读读文中描写这两句的句子,进行一下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佛自己抬抬头就能碰到红艳艳的太阳,俯下身就能抓住随风飘来的片片白云。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把整个段落连起来,反复诵读,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句的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文包诗”这类课文,叙文与诗歌互为表里,融成一体。其中,诗作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紧密结合。
七、低年级由文到诗,高年级由诗到文。
1、低年级“由文到诗”
    《咏华山》一课的教学,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这一诗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得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出示课文第二段句子“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样通过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学生就能对这一句诗有了稍微具体一些的感悟。
2、高年级“由诗到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文中有关“烟花三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的描写,说出自己的理解。这两个问题中又以后者为教学重点。
课文语句: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学生说:“饯行通常都是要吃大鱼大肉的,但他们不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骨肉亲,他们只是薄酒一杯,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课文语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
学生说:“李白和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眼泪流出来。”
课文语句:自从我结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学生说:“他们情同手足。”
课文语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学生说:“这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文语句: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说:“虽然孟浩然离开李白,去扬州了,但他们可以飞鸽传书,保持密切的联系。”
课文语句: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说:“这是情不自禁。”
……
几乎,学生将课文中的词句嚼了个遍。
八、古诗教学三部曲
1、诵读,品味语言美。
    古诗有和谐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味到它的深刻内涵,欣赏到诗句的音韵美。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老师要以诵读为主,分四步推进:
1、读准字音。
2、解决字义。(句义)
3、读出节奏。
4、读出感情。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积淀与升华,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展开想象,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才会品味到古诗的语言美。
2、想象,展现画面美。
    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老师们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借助插图、媒体再现,理解诗句,指导朗读。先以课件辅以画面,在欣赏中感知,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进入意境,从而深刻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揣摩、领悟哲理美(言志美、爱国美、送别美)
《登鹳雀楼》——哲理美;
《石灰吟》——言志美;
《示儿》——爱国美;
《赠汪伦》——送别美。
    如:《登鹳雀楼》,这首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在学生反复品读前两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引导学生感悟后两句——短短十个字,便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这便是《登鹳雀楼》的魅力所在。
高年级语文“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探索
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九、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