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第1篇】
教材解读-组诗线索
教材解读:统编教材四上、四下、五下、六下都有“人物”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编排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教参指导2课时完成,笔者选择尝试组诗教学《塞下曲》和《墨梅》。《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两首诗语言风格不同、表达内容不同,但是他们都通过描写事或物,来展现诗人自己的精神和品质。
组诗线索:这两首诗歌组在一课时教学,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两首诗歌无论是从诗歌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方法上都大相径庭。要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首先要到共同点,那就是同为赞美人
物品格。第一首诗重画面,把一幅画读成一首诗,从丰富的画面中看到了人物品格;第二首诗重诗中词,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从寻
“墨梅”品“清气”中体会到人物品格。在尾声处唱响“人生如画,人品如诗”,诗画交融的清新隽永将两首诗紧紧融合在了一起。你看,抓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个角度,就可以将两首诗歌进行合理串联。
人生如画,画中之景就是我们向往的样子;人品如诗,清淡隽永却源远流长。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自己已经基本可以做到字词认读和书写,初步把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所以可以将读和写放在预习环节自主学习,但可能还会读错一些难读的字词,如多音字,通假字等,需要教师稍做点拨。学生也已经学过借助注释、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诗句的大意。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一组边塞诗,学生对于边塞诗歌的特点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多途径丰富诗歌内容和理解上,以诗解诗,在充分诵读和想象的前提下,体会人物的品质。
1.知识技能
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积累古诗。通过课前预习、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思维发展
通过理解重点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在质疑提问中发展思辨能力,在思辨中体悟人物高贵的品格。
3.生活情感
通过借助资料、支架等方式,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理解人物品质,并从诗歌中陶冶自己的情趣、开阔自己的胸襟。
难点突破
策略一:
情景交融,感受边塞将士之英勇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自然是有边塞景的。边塞的荒凉苦寒,更能够突显出边塞将士的人物品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先让学生体会边塞的景是非常很有必要的。由景入事,再让学生去体会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感受到我军将士的气概豪迈、英勇无畏。
策略二:
巧设冲突,体会塞下曲之绝妙
自古以来,写《塞下曲》的人还有很多,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为何语文书中偏选卢纶写的《塞下曲》呢?此问题一出,就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出无数质疑。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就能够发现
其中的绝妙之处。诗人不写战场,但“逃”却暗含了多少腥风血雨换来的胜利结果;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策略三:
搭建支架,品味墨梅清气为何物
《墨梅》这首诗中,理解诗人笔下的“墨梅”“清气”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多层次诵读,说墨梅,寻墨梅,感悟墨梅只是种在王冕心上的一株梅。在学生初步理解“清气”时,可能认为这就是单纯指梅花的“香气”。但是本课通过诗歌搭建支架,出示其他一些带有“清”字的诗歌,以诗解诗,就能够让学生感受“清”在诗歌中代表的丰富含义,从而为理解本诗中的“清气”扫除了障碍,让梅花的清香和诗人的“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第2篇】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