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塞下曲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40分钟
【导入】(5分钟)
1. 准备一张地图,指引学生到中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北方的风》这首诗,了解北方的风景特点。
3. 通过问题引入新课:你们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地方风景迥异,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吗?
【新授】(15分钟)
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古诗三首塞下曲》,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学生朗读诗歌,齐声朗读。
3. 学习诗歌韵律:
  a. 指导学生了解韵律是诗歌中的音乐。
  b. 引导学生寻诗歌中的押韵,并一起拍韵脚。
4. 教学重点:
  a. 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b. 学生学会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c. 学生能够出诗歌中的押韵。
5. 教学难点:
  a. 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b. 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押韵和韵律。
【互动】(15分钟)
课堂师生互动情境记录
时间:上午8:30
地点:四年级语文教室
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进入教室,整齐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站在讲台前,面带微笑,准备开始今天的《古诗三首塞下曲》的课堂。
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塞下曲》这篇课文。你们是否对这个标题有一些猜测?
学生甲:老师,我想这是一篇描写古代边塞生活的诗歌。
我:很好,甲同学!你提到了边塞生活。那么,边塞是指什么地方呢?
学生乙:老师,我知道!边塞就是国家边境的地方,那里有巡逻的士兵,还有草原、沙漠等。
我:非常好,乙同学!边塞是国家边境的地方,处于危险的环境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边塞生活的具体内容。
我开始逐句给学生们解读课文的意思,讲解其中的生词和文化背景。学生们专心聆听,积极记录。
我:好了,现在我们一起读一遍这篇诗歌,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古诗三首塞下曲》,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在边塞上回荡。
我:非常好,同学们!你们读得很棒!现在我来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我走到学生中间,面对大家。
我:第一个问题,诗中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丙:老师,我觉得这句话是说人们应该有追求的精神,永远不满足现状。
我:非常好,丙同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有追求进步的精神,永不停止。
我:第二个问题,诗中提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牛羊的出现给诗歌增添了什么气氛呢?
学生丁:老师,我觉得牛羊的出现让诗歌更加真实,充满了田园风光的感觉。
我:很好,丁同学!牛羊的出现确实给诗歌增添了一种田园风光的氛围。
我:最后一个问题,诗中写到了“边秋一天雁塞声”,这里的“边秋”是指什么时候呢?
学生戊:老师,我觉得“边秋”应该就是在秋天的时候。
我:非常好,戊同学!“边秋”指的就是秋天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候鸟南迁的季节。
我: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很棒!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是否了解了这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们齐声答道:“是的,老师!”
我:好!接下来,我们现场表演一下这篇诗歌。
学生们兴奋地开始分组排练,有的扮演士兵巡逻的动作,有的扮演牛羊吃草的样子。
我: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的非常棒!通过这次表演,你们感受到了诗歌中的情感和氛围了吗?
学生们纷纷点头,笑容满面。
我:非常好!通过这次互动学习,我相信你们对《古诗三首塞下曲》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进行课文的整体复习。请你们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站起来讲述自己的理解。
我:非常好!你们的理解都很准确!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节课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样的学习状态,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课堂结束,学生们纷纷起立,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向我鞠躬致谢,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我教学的喜爱。
我:同学们,你们辛苦了!希望下次再见到你们时,你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们充满了自信和期待地离开了教室。我也收拾好教室,心满意足地离开。
【总结】(2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古诗三首塞下曲》的主题和意境。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绘制的作品。
【知识拓展】(2分钟)
1. 鼓励学生在家里寻更多的古代诗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2. 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诗歌资料和书籍,了解更多的韵律和诗歌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授、互动等环节,使学生对《古诗三首塞下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地图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的风景特点;在新授环节,通过诗歌朗读和韵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在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
和绘画活动,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整节课有机结合了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