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出塞的诗意
  王之涣的《出塞》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的《出塞》展现了边疆的荒凉景象、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的诗意,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
  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
  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
  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
  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知识扩展:另一首边塞诗作《塞下曲》
  塞下曲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体裁:乐府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诗意】: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简析】:
  写出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语言简炼,极富表现力。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