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
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篇一」
关于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7.(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边塞生活 单调、清冷 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答: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 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篇二」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5分)
塞下曲(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美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为“笔端点染,遂成奇彩”。请对诗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进行赏析。
答案:
24.(5分)
阅卷说明:
1、画面描绘(1分):要求准确理解(“剑花”不是霜花)
2、手法分析(2分):应为拟人,比喻不准确(弯弓、弯月均为实景,剑花、寒霜均为实景)。
3、情感理解(2分):结合上下文理解与体会,不能断章取义。
答案示例:
皎洁月、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弯弓之影、剑光似花,又似飘移闪烁之势,令人想见塞下将士杀敌之迅猛。月随弓影,霜拂剑花,着一“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同,想象奇绝。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营造了壮美奇绝的意境。
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篇三」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1.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2分)“平沙日末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3分)(意思答对即可)
2.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战争的厌恶之情。(3分)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表达了诗歌的主旨。(3分)(意思答对即可。)
简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篇四」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9.诗的第三联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4分)
10.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4分)
参考答案:
9.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10.答: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请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
A. 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 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去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愉悦的心情。
C. 颈联“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 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D. 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参考答案:
6、诗人戍守边疆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7、B 评分意见:2分
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篇五」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②。
朝暮驰猎黄河曲③。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嘶边草绿。
[作者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肃武威县人,大历进士。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礼部尚书。其七绝为中唐诗人中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李白。亲历塞上,写出不少边塞佳作,语言明净自然。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竟相作为供奉歌词。
[注释]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②结束,戎装打扮。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赏析]唐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以表现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怨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之情。而李益此诗,描写的是天高地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表现的是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
诗中的军中将士虽生活艰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但又被磨练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将士之善战不言而喻。二句写军中驰
猎,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此句赞美了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示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这是西北高原的壮丽景:天高云淡,大雁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三句写将士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中诚然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但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燕歌,《燕歌行》的曲调),这开怀放歌中,未尝不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这种情怀在四句中表现明显。“牧马嘶边草绿”,作为赞美西北边地景的诗句,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风吹草低”,写苍凉的高原秋;“牧马嘶”,写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以“绿”字取胜。江南之春,由啼鸟唤来;塞北之春,由马的欢嘶迎接。“边草绿”与“牧马嘶”连文,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之壮美豪情着实感染人。
李白《塞下曲》的阅读及其答案「篇六」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或“为边将的出场作铺垫”)。(3分)
4.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