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译文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译文及赏析1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四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
  (1)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
之语。
  (2)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3)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4)帝乡:京城。
  (5)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6)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7)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
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
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塞下曲四首译文及赏析2
  塞下曲四首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塞下曲四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诗末全诗校:“一本无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题作三首。”
  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
  总征:普遍征召。
  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
  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黜(chù):贬斥,废免。
  寻:不久。
  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塞下曲四首赏析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
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图:“蝉鸣空桑林”,绿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
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