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将梳理的有四首古诗——《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
    南安军1——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2,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3。
    作者、背景——
      看到注释1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学过他的《过零丁洋》。背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时写此诗。
    翻译——
      我被押解着,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江西一带,却身为俘虏!山河将千古长流、永远存在,城郭却面目全非、暂落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我将在梦里完成采薇之义。
    结合解析来看——
      一二两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略点出行程中的地点和景。作者行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连征衣都濡湿了,此时,一阵冰冷袭上了他的心头。前两句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颔联两句“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结合下当时的背景,诗人被捕归来、不得自由,抗元大业始终未成,所以觉得心情沉痛、感慨万千。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音、情绪激荡起来。
      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这两句化用前人诗句,对仗十分工整,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看到注释3【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诗中以用典的手法,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
    总结——
    这首诗和《过零丁洋》写于同年,中心主题亦有相似之处。本诗以对比、化用、用典等
方式,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诗人文天祥宁愿饿死殉国、誓不投降的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理解性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别云间4——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5。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6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7归来日,灵旗8空际看。
    作者、背景——
      到注释4夏完淳,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岁随父亲夏允彝(yí)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后被捕后就义于南京,当时仅17岁。《别云间》是作者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押解前往南京临别故乡松江时所作。
    翻译——
      三年来,我一直为抗清事业东西飘荡,今天兵败成为俘虏,看到注释5南冠即俘虏。无限美好的山河失陷,我只能心中伤痛,流下眼泪。唉!谁还敢说天地宽阔广袤呢。我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快要死去了,但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中犯难。等我死了,英魂归来那一日,我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看抗敌的旗帜高高飘扬。
    结合解析来看——
      诗作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是在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跟从父亲、老师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的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这平静的叙事之下,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沉痛。
    看到颔联。身落敌手被囚禁,使诗人复国的理想终成泡影。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流下“无限河山泪”。此联抒写诗人的满腔悲愤。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沉痛、悲愤,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尽管故乡魂牵难别,但诗人未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悲怆,令人感奋。
    对比——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南安军》常被人用来对比。它们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强烈的爱国情感、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同的是《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理解性默写—— 表达爱国的诗句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三年抗清辗转飘零,一个“又”看出诗人的辛酸无奈)
    2、《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欲别故乡难直抒胸臆,与亲人难舍难分)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壮志难酬、悲愤可看出)
    山坡羊·骊山怀古1——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2一炬3,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4。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标题注释背景——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注意体裁,是一首元曲、小令。山坡羊是曲牌名,骊山怀古是曲题名,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张养浩,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结合解析来看——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前三句诗人首先点明了自己怀古的地点——骊山。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接下来作者写在骊山上所望之景。第四五六句“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到现在,遗留的仇恨像烟雾一样。” 这些萧索荒凉之景,不禁让人悄然生悲,诗人借景抒情,更加重了怀古伤今的分量。
      最后几句,由写景转入思考,表达自己的怀古之思:“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