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白话诗的典范
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到处颠沛流离,到了台湾,在台湾上大学,写诗、工作。《乡愁》这首诗是乡愁诗1971年离开大陆20多年以后,余光中先生非常思念家乡,乡愁像酒一样发酵了很多年,他有一次在福州街上,触发了他的乡情,就写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乡愁》。
主持人:这首诗还有的说是在1972年发表的。
王干:有一个说法是1971年,有一个说法是1972年,我估计可能是71年写的,也可能是72年发表的,71年底,或者是72年初,大概这个时间。
主持人:您认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阶段产生这样一首诗?
王干:1949年以后,台湾和大陆处于人为的分割状态。台湾同胞非常思念祖国大陆,尤其在那是在大陆生活过的、学习过的那样一些文学家、诗人,通过他们的这种诗歌、散文来怀念大陆,来怀念故乡,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像席慕容、三毛都写了一系列关于乡愁、乡情的怀乡诗歌。70年代,当时在台湾诗歌界有一股小小的怀乡浪潮。
主持人:这首诗不是太深奥,很浅显。中间把乡愁分别比做了邮票、传票、坟墓和海峡,您觉得《乡愁》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或者是创新之处?
王干:乡愁是古老的话题,尤其是写愁在古典诗词里面太多了,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很多关于乡愁的句子。现代文学也写过很多乡愁的诗歌,有一首诗歌叫《我的怀乡病》。
余光中写这个诗跟前面不一样,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了台湾和大陆的割断,到1971年的时间已经是22年以上。余光中也从一个青年学子也步入了中年了。所以他这个时候思乡的情会越来越浓,像酒一样。按照理由说,写乡愁这种诗歌很难超越的,李白写的到了黄鹤楼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但是余光中这首诗,我觉得他确实是把乡愁写的非常好。你看这首诗88个字,每一节,是22个字。88个字重复使用大概有30个左右,我还没有统计,使用的汉字就50个,我、母亲、这头、那头什么,总共的字数不超过50个汉字,但这50个汉字已经把这种强烈的乡情,乡愁表达的淋漓尽致及某种程度上,《乡愁》可以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诗一样,达到的境界跟意境是可以比拟的。余光中应该是白话写诗的典范,从这个诗歌发展史上来说,无论是李白也好,无论是苏东坡也好,到余光中也好,秉持了汉字的情深义来表达对故乡的感情,对亲人思念的加重。
《乡愁》被两岸都选入语文教科书
主持人:虽然是白话写的,但是很规整,这是很多白话诗达不到的地步,另外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乡愁》这个作品,在华语诗歌或者是在世界的影响是什么样?
王干:这首诗不仅无愧于现代汉语新诗的一个典范,如果我们把从2千多年,中国文学史上它也是可以名列其中的。这首诗如果从横的方面来讲,用一个意象化的手法,把乡愁,乡愁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比成一个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意象化的手法,向音乐的旋律一样不断的在回荡,在人们心目中激起乡愁的感觉。我们看一遍两遍基本上就记住了,这个在新诗里面很难的,后来包括罗大佑,大陆的作曲家都曾经把这个诗谱成曲子,这首诗本身内在的旋律,音乐美打动很多读者的心。
刚才我讲了从一个横断面来讲,把乡愁比成一个邮票,这个比喻也是非常有意思。邮票由小见大,后来变成了坟墓,后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海峡。他选择这个乡愁是由小到大,由淡到浓,到最后一望无际的台湾海峡,这个诗是在回旋中,乡愁不断放大,邮票到船票到坟墓最后放大成海峡,这也是余光中自己的感受。
你看大陆刚到台湾的时候,乡愁可能像邮票这儿小,人到中年20多年以后,对故乡的思念,就会扩到很大,所以像海峡一样的。这个时刻,这个乡愁也说明一个不是一个人的乡愁,是很多人一人,无数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乡愁。
这首《乡愁》出来以后,在台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到了大陆以后,也说是家喻户晓。台湾的教材,把它收进去了,我们大陆的中学教材也把它收进去了,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这首诗超越了民族、阶级、历史、政治的局限。打动人心好的诗歌,就会流传,就会被传送。
主持人:我第一次被打动,电视上有一个台湾的演员,归亚蕾是配着音乐在朗诵,当时把这首诗打动了,我特别想知道,您第一次读到《乡愁》是什么时候?
王干:我读的时候是1982年,当初是看到流沙河在《星星》诗刊上面有台湾诗人十二家,第一篇或第二篇介绍得的《乡愁》,感觉非常震撼。
多年以后,其实我来做这个节目之前,至少27年没有看它了,但是你们编辑给我打电话要谈共和国文本,我觉得选《乡愁》是非常对的。27年前,对我的心里就震撼,它在我的心灵留下了印记。今天我觉得读起来还是非常的动情。
余光中是两岸三通的预言家
主持人:当时当给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首诗哪些章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得?还能回忆的起来吗?
王干:把《乡愁》用一个意象,比如我们一般写愁的时候,一个意象,刚才我们说到一江春水,春水来比喻象征愁的无边无际。那么余光中当时给我的感觉一连串的意象,而且这个连串是不断拓展和延伸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像音乐一样由低到高,旋律又单旋律向符合旋律在变化。当时我觉得从诗歌艺术上,强烈的乡情给我的震撼,一连串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之间是有关联的,也给我很大的震撼,表达一个强烈的乡愁。
我今天又把这首诗好好看了一下,这个里面还有一个意思,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是写乡愁,另一方面写了余光中自己的成长。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而如今,而现在,这个非常有意思,小时候他是个学生,抗战爆发以后,肯定跟家里的联系是通过通信方式的联系,长大后,跟新娘,肯定是新婚不久又分别了。这个可能是船票了,但是变成后来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人生的经历又丰富了,到最后,他从一个少年、青年慢慢向中年过度。我们看到余光中自己的成长的过程。这4个意象非常有意思。
在这4个意象之间表达什么,也特别有意思。这个情绪是有起伏的,这4个意象之间,比如邮票,邮票是可以联上的,写封信给母亲可以收到,到船票是割断,四个里面都是割断,都不在一起,第一种通过邮票来联系,第二个通过船票来联系,船票是一种交通方式来联系,尽管是有隔离,但是通过通信,通过交通工具,坐船是能够见到的,到了第三个部分,诗人的情绪是绝望。为什么绝望?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一次的隔离是生与死的隔离。这个是没有办法,乡愁是没办法消解了,诗人的情绪也绝望了,邮票、船票都是有希望的,到坟墓是绝望,到第三节诗人也写出了希望。他说一弯浅浅的海峡,台湾海峡一点不浅,但是诗人觉得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达诗人对大陆的统一是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的。只不过是浅浅的海峡,而这种乡愁,前面他说过了他有船票,没准哪一天就拿上船票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这首诗表达的含义,一方面是渴望回到家乡,对家乡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达他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这也是台湾人民的心声。
所以在70年代,其实它已经提出了三通的两通了,通邮,小小的邮票,希望跟大陆能够有邮票继续在通一下。第二就是窄窄的船票,希望通航,诗人不可能写通商,在70年代就表达了大陆跟台湾最后的三通,也是人民的心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从这个角度讲,
我觉得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一个游子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一个时代之声,就是统一的潮流势不可挡。
主持人:这个作品诞生在70年代初,当时两岸是隔绝,他有这样的心声,隔了30多年之后,到2009年的今天,重新读这首诗时候,在当前的历史环境之下,之下,感受又是什么?
王干:我现在读这首诗,余光中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预言家,台湾两岸的关系近几年得到了巨大的缓解。现在《乡愁》的邮票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通航的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了。
主持人:在北京买一张机票,只要有手续就可以飞台湾。
王干:前一阵台湾游也成了热点。他是一个预言家,预言台湾跟大陆回归祖国的怀抱,两岸统一,这个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所以我觉得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比那些描写、记录历史上国共很多战争的作品还会流传下来。因为渴望和平,渴望和谐,渴望统一,这个永远是文学的大主题,大命题。
主持人:我们刚才说到诗人的《乡愁》是诞生在特别的年代,当时反映的是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者他要表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他表现的心态和意境和当时两岸的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心态有没有关联?
王干:因为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说实话,对台湾了解很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像余光中这一代人,他们是从大陆过去的,他们在大陆接受了很多的教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大陆的很多风情,甚至大陆很多食物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来自民族深处的记忆让他们难以忘怀,这个时候就是他们的这种怀乡,实际上是一种对统一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呼喊。因为70年代的台湾也是严的不自由的地方,诗人通过诗歌对故乡的思念,委婉、曲折的表达对统一的渴望,所以我觉得当时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您觉得,像文学,它在两岸的关系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这种角或者是这种实际的作用,又怎么样呢?
王干:我觉得文学就是至少在我的印象里面,的解冻,好像最初是从文学开始。我最早是通过台湾诗人十二家,介绍了12个台湾的现代诗人。
台湾文学有一个很大的主题,曾经在70年代情况一个怀乡的主题,很快被大陆的读者和作家接受了。在上,台湾的文学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文学率先感受到了。首先是在上不是商人,是文学,文学家的交流,文学的沟通,比如琼瑶的小说,席慕容的诗歌,白先勇的小说。他们都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跟大陆的读者产生交流,也引起了共鸣。我对台湾的了解很早也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台湾的历史跟现实。
主持人:所以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可见他在真正的实际的环境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干:对。
主持人:沟通两岸的作用?
王干:对。文学也是记录了共和国历史上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不平凡的历程,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段不平凡历史的见证。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两岸文化更多更好的沟通,今天非常感谢王干先生做客新浪来聊共和国文本之《乡愁》,也谢谢各位网友收看我们共和国文本的系列访谈。再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