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特征, 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家园对故土对亲情的渴望, 但
似乎中国人的这种情结更为浓重。在重视人伦价值的中国文化中, 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由此, 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家国的游子身处异地他乡时, 对家园的依恋之
情、对亲朋的眷念之意就会油然而生。于是, 乡愁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母题,成为游子永远唱不完的恋歌。汉无名氏的 暮途且远, 游子悲故乡, 晋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唐代王维的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宋代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清代崔岱齐的 近黄昏皆绕树, 人当岁暮定思乡, 这些诗句无不表达了离乡别井的游子对故乡亲人深深的眷念。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文人骚客共同吟唱着乡愁之歌, 通过对故乡风物亲朋故旧的旧情重温给漂泊的灵魂以
精神的慰藉。////到了当代, 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台湾乡愁文学
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 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 是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 是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 台湾的乡愁文学盛行于50年代, 此后绵延不绝, 直至今天, 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代表作家有张秀亚、林
乡愁诗
海音、白先勇、聂华苓、余光中等。在众多的 愁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主要表现在其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敕勒川阴山下的茫茫草原。这一抒情对象的选择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和历史渊源的。席慕容是蒙古王族的后裔, 外婆是王族公主,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父母和叔叔们都是在蒙古家乡长大的。席慕容有一个美丽的蒙古名字, 全称穆伦席连勃, 穆伦蒙古语的意思是大江河 1949年开始, 很多蒙古族人远离乡关, 一辈子没有回来过, 如我父母那样是硬生生被切断的。
席慕容也只能随父母漂泊异乡, 她生于四川, 长于台湾, 故乡对她来说只是父母故事中的
故乡, 却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故乡 特定的身世和特定的记忆使得她的乡愁的载体与其他台湾作家不同, 那片记载着祖先光荣与梦想, 记载着家族辉煌的大草原就成了作家无边
乡愁的栖息地。自小她就濡染上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她说: 我是蒙古人, 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 很早就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所以, 她怀着一颗浪漫的、富于想象的心灵, 描画着故乡的神貌,歌唱着故乡的美丽。对乡情的眷恋, 与她从小受到外婆与父亲及家里其他长辈的深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 外婆不知多少次地给她讲过故乡有一条希喇穆伦河,她铭记在心, 对这条河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知道, 她的外婆、母亲都是
在这条河边诞生的, 她爱那条河, 也是爱那浓浓的亲情。她羡慕外婆的经历, 外婆曾经是能骑善射的公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为席慕容 里香所作的序中, 对席慕容的描述是: 地, 她抽出一幅油画, 逼在我眼前。 一幅是我的自画像, 我一直没有画完, 我有点不敢画下去的感觉, 因为我画了一半, 才忽然发现画得好象我外婆, 而外婆
在一张照片里, 照片在玻璃框子里, 外婆已经死了13年了。这女子, 何竟在画自画像的时候画出了记忆中的外婆呢? 那其_间有什么神秘的讯息呢? 席慕容把自己画成了记忆
中的外婆, 在她的潜意识里, 涌动的是与外婆血肉相连的情感, 暗示的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她将自己的身世与那片遥远的草原、与那条养育了自己祖辈亲人的希喇穆伦河紧紧牵连着。诗人的父亲常年在德国教授蒙古文, 席慕容在比利时学习绘画时, 曾去慕尼黑看望父亲, 父女二人出外散步, 走过一片清香扑鼻的草地, 父亲触动了乡思, 就对她说: 多像我
们老家的香草啊! 多少年没闻到过这种味道了。她深深理解父亲心中的乡愁,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一句诗脱口而出: 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并写成了著名的 塞曲一诗。 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河山是 心中的大好河山, 草原是千里闪着金光 草原, 虽然只是想象中的故乡, 但诗人还是尽情抒发了对故乡的赞美与
歌颂。诗人摄取了故乡草原特有的景物来作为意象, 广袤的草原, 芳草离离; 茫茫的大漠, 风沙呼啸; 古老的歌谣, 颤音缭绕; 奔涌的黄河, 层叠的阴山, 还有那骑马的英雄, 荣归
故乡。这些意象大气磅礴, 与抒情对象相契合, 表现了席慕容作为成吉思汗子孙对美丽故乡的赞美和对祖先荣光的崇敬, 以及思归不得的悲哀。 所拥有的, 只有那在我全身奔腾的古老民族的血脉。我只要一闭眼, 就仿佛看见那苍苍茫茫的大漠, 听见所有的河流从天山流下。而丛山黯暗, 那长城万里是怎么样地从我心中蜿蜒而过啊! 学席慕容的怀乡之痛并不仅仅是个人之痛,而是整个蒙古民族都难以释怀的痛楚。多年的离乱, 使得很多蒙古人被迫背井离乡, 将祖先赖以生存的大好河山抛在身后。那些远离家园的流浪者只能把所有的伤痛都锁在心中, 沉默的态度来维持一个流浪者最后的尊严 受那些可以称得上是
最后的贵族的父辈们的影响, 席慕容的乡愁情结中就更多了一种民族的失乡之痛、失根之痛。因此席慕容说: 在平日我也一直是以中国人自居的, 该气的、该恨的、该快乐的, 我有哪
一点不是跟身边的中国人一样呢? 只是, 让我对那遥远的家乡释怀, 却是一直无法
做到的。并且在年龄日渐添增之后, 也逐渐发现了那是一处无法治愈的伤痛。流泪与疼痛, 是因为逐渐感觉到了, 即使是百般挽留, 属于那个古老民族的一些珍贵的特性依然在逐渐
消失, 并且终于一去不回。 泪并不完全是因为个人的悲伤, 席慕容背负着几十年来家国的沧桑, 其诗文中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族的流亡感是其他的台湾乡愁作家没有的。心之所系, 情之所牵, 心结所在, 就是故乡。唱一曲献给故乡的乡愁之歌吧, 虽然惆怅, 但充满了渴望: 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月明之夜, 正是伤感之时, 而偏偏又有 乡的歌如笛声从明净的夜空缕缕传来, 遥远而清晰。思乡, 想象那从未见过的故乡,却只能是 种模糊的怅惘 挥之不去, 挥之又来的乡愁,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远鲜活, 不老去 像很多作家一样, 席慕容大量使用了 这一意象来抒发乡愁。其它如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应如水, 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 是/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 充分体现了月是故乡明这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
心理。所幸, 命运似乎也很眷顾席慕容, 1989 年,她终于回到大陆探望故乡了。多少次梦回
故土, 而梦想成真时, 情难自禁, 她说: 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
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到回家的路。她去看望了父亲与母亲的家乡, 心灵的震撼使她的创作生命呈现了质的超越。她说: 我原来以为, 也许生活能如一条河流, 尽管曲折, 还是可以迂迂回回地流下去。但是, 1989年夏天, 初见蒙古高原, 我心中多年维持的平衡又被推翻了。生命果真如一条河流, 如今终于来到了我的出海口, 眼前烟波浩瀚, 无边无际, 还无从辨识方向, 只有血脉深处那强烈的呼唤在引导着我。初识高原故土, 想要去探寻想要去了解的渴望令我沸腾。 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 在抒写乡愁这一共同的母题时, 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 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__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