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望乡牧神的家国情怀
作者:余玮
乡愁来源:《中华儿女》2015年第08
        稀疏的银发,连睫毛也被岁月染得雪白。温和充满书卷气息的面孔,清瘦娇小的身体,不疾不徐、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这就是儒雅的行吟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称自己这一生很不幸,前半生遭遇了两个战争,第一次是中日战争,第二次就是内战。这个痛苦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是小我的也是大我的,由不得你作主,不得不经历。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战争离开故乡,余光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乡愁》。
        从此,余光中被冠以乡愁诗人望乡的牧神的称号,文学史家则称他为怀国与乡愁的代表。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余光中的名片,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着实在让他感到惊讶。他说:对我个人而言,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
        游子以诗的方式回乡
        “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余光中说,台湾,我们还分大陆和台湾,可到了美国就不管了,都是一个中国。凡华人所在之处,思念祖国的情愫总是共通的。一开始他只是思念台湾,思念家中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进而思念生他的南京、育他的四川,思念古诗词里吟咏的山岳江河……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怀乡之情便日重。1972年,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一首《乡愁》日后传遍两岸三地。
        福建省泉州市曾推出过交响诗剧《乡愁》。该剧以余光中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述了上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华民族的家园阻隔、骨肉离散的悲情故事。以主人公诗人的人生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为构架,提炼四个触动观众心灵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余光中观看完演出后,主动登上舞台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演讲中,余光中与所有观众分享了他创作诗歌《乡愁》的生活背景。他解释,诗中出现的邮票,说的是抗战期间,他在四川重庆的乡下读中学,而家在离学校10多里外的祠堂里。由于只能一两周回一次家,所以时常与母亲往来信件。经过抗战和内战,余光中来到台湾,并在台湾与夫人相识结婚。
在诗中邮票船票是与亲人交流和见面的媒介,而坟墓则使亲人阴阳相隔。由自己的一首诗作延伸成一出交响诗剧,交响诗剧里还多处引用他的诗歌、散文穿插其间,说明编剧很用心,全体演出者很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