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上语文《乡愁》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
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三、理解词义
1.嘶哑:声音沙哑。
2.悲愤:悲痛愤怒。
3.激怒:刺激使发怒。
四、问题解疑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也就是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 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
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五、课文主题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课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余光中及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诗人的真挚情感。
3.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写法。
二、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
2.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3.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乡愁诗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下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总结:思乡之情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
1、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因《乡愁》一诗被称为“乡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灵活,风格多样。其表达意志和理想的作品,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