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乡愁诗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沧海”有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
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彩明亮,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