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3课《乡愁
难点名称
体会《乡愁》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会《乡愁》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来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把诗歌的语言读成学生自己的心声,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反复体会揣摩;结合背景理解意象所传达的思乡之情也是耐人寻味的,仿写又是创造性的语言运用,学生实践经验少,需要花费较多心思。
难点教学方法
1.了解背景,注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通过问题探究,理解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
以诗歌和背景引入课题
1972年的1月21日,诗人余光中于厦门的旧居内,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愁绪万千,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年了,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去,思乡之情蓬勃而出,不能自己,仅用了20分钟就吟唱出了一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 《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当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蓝的羽毛》《钟乳石》等。
2、朗读与指导:
同学们轻声读这首诗,你读到了什么呢?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朗读提示:
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乡愁诗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二)自主学习: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参考:母子分离  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
(三)合作学习: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深沉的思乡之情的?
提示: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参考: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2.诗人是借助什么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标出相关的词语。
3.细读体会:修饰四个意象的数量词和叠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四)艺术特: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 ,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情感。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仿照余光中的《乡愁》写一段诗。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
小结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不了无尽的乡思。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